分享|成长路上离不开的三种姿态

2021-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5老师随行记

01  沉潜

为什么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沉潜的姿态,我想从我的三次迷茫说起。

2016年毕业后,我在一所中学一边代课一边考编,两年的代课生活,让我立志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可是,两年无数次考试面试,我终究没能跨过最后一关,2018年,我心灰意冷的考了特岗,意外进入了一所小学,面对从树立青少年的三观,带领他们学习那些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理想变成天天处理鸡毛蒜皮,操心孩子吃喝拉撒的现实,我迷茫了。从小就想当老师,可现在真正成为了老师,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进学校第一年,我才了解到,这所学校建校不久,教师非常紧缺,我的同事们几乎都是身兼数职,支撑着学校的运转,也是由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得到各种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多一些,这一年,我参加过县级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道法课赛、语文课赛等等,每一次都拿到了不错的名次,甚至因为这一年的“披荆斩棘”,我还获得了县级“优秀教师”的表彰。我的同事、领导都称赞我,他们说很多人从教十多年,都难以集齐这么多奖励,我却才入行一年就能拿到这么多奖,真是不可思议,可是,短暂的喜悦过后,我并没有获得什么成就感,甚至我觉得,支撑我在这些角逐中走向胜利的,更多的是运气,一次比赛,只要精心准备就可以拿到好的名次,可是一个人到底有多少底蕴,绝不是几张奖状可以说明的,我害怕有一天,别人会说我只不过是运气好,并不是真的优秀。

那一年短暂辉煌过后,一切很快归于平静,适应了小学的教学生活后,我与孩子们相处的很愉快,在教学上也渐渐找到方法,我也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伟大的蜕变,成为了一名母亲,8个月的产假,我全身心的投入到照顾女儿的事业上,感觉怀里抱着她,便有了一切。产假结束后,回到学校快节奏的生活,我逼迫自己快点适应起来,我带的班级正好到了三年级,班级里的孩子们自我意识蓬勃生长,一个星期能创造好几台“批斗大会”,由于学校人手不够,我又兼任行政工作,一时间真是“兵荒马乱”,我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学校的走廊里,什么工作都不想落下,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忙碌不过是一种掩饰,我感觉只要我一停止忙碌,我就会与我的学生们疏远,会与教学工作脱节,会和这个快节奏的职场格格不入。

这三次迷茫带给我的一些负能量,我都没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去化解,好像每次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他们渐渐淡化了,但总在一些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会有一种明明很忙却不知所措的无力感。

今年七月,我做了一个我将永远感谢自己的决定,我只身一人,跨越两千公里,自费参加了张祖庆老师创办的明师写作训练营,在那里,我遇到了张文质老师。

张文质老师在讲座中讲述了自己沉潜十年的经历,从满怀理想到在现实里处处碰撞,从渴望被认同到接受自己被边缘化,张文质老师云淡风轻地讲述着,仿佛他不曾失落,也不曾抗争。但我知道,一定不是这样的,从张文质老师得到“唇舌的授权”那一刻起,他的内心就开始了远行,他写下那些饱含情意的世界万物,就是告诉世人,他还有一颗滚烫的心,他爱读那些饱含哲意的书籍,就是告诉自己,生命中的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一个想要超越自我的灵魂。

张文质老师口中的“沉潜”一词,实实在在击中了我,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那扇门里,有浩浩书海,有暖暖微光,只要拿起一本书,灵魂便有了安放之处,我还有什么理由去花费时间去追问自己,我到底怎样才能不迷茫呢?回到家,我如获至宝的读着那些曾经计划要读的书,每一个阅读的夜晚都充实而富足,世界上好书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太少,不必去焦虑自己到底该读什么书,沉静下来,潜入你热爱的领域,就尽情的读吧,从此我不再惧怕迷茫,因为我知道书里总能找到答案。

02 追寻

跨出舒适圈,还是躺平?这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是两条相反的路,可要我说呀,我们的人生其实是在这两种状态中不停地切换着,我们跨出舒适圈,也许是为了能够“躺”在更舒适的地方,当我们躺久了,不舒适了,又只好跨出舒适圈,区别只在于,你是愿意主动跨出,还是等待被动呢?

我喜欢用追寻这个词来代表主动跨出舒适圈的行为,因为这听起来就充满希望。

我认为,青年教师想要快速成长,一定要以一种追寻的姿态去面对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每一次困惑。

我所理解的追寻,首先是追问,不要满足于教学问题的产生与回答,凡事再多追问一步。

三年级下册有一个习作单元《奇妙的想象》,面对这样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却又规定了题目的作文,我犯难了。

想象作文学生不怕写,可是命题的想象作文很容易框住学生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查找了很多资料,终于在张祖庆老师的一篇论文中,我看到了他为教学想象作文提出的“曼陀罗思考法”,这种方法帮助学生使思维转化为图式,可以尽情发散且不偏离主题,还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了框架,可是,我忍不住又往下想出了新的问题,怎么样去把漫无边际的想象变成一篇作文呢?要知道,好的想象作文,一定是有着较强的逻辑,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于是我又在此次教学中引入鱼骨图,教会学生先选择,后排序,再追问,最后回答的写作思路。其实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的,他伴随着无数次的自我否定与不断追问。但幸运的是,学生的追问,追问出一篇篇精彩的想象作文,我的追问,追问出一种新的教学的方法。

追寻,还要寻找输出的机会。闭门造车始终只能孤芳自赏,我们要善于动笔去记录我们的每一次收获与思考,要知道,每一个字落在纸上时就是一种思想的输出,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种最有用的,也是绕不开的历练,第一次参加百班千人时,看到群里的老师都在记录共读,我逼迫自己捡起荒废已久的公众号开始记录,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可是写着写着发现公众号的粉丝变多了,身边的同事们都纷纷受到吸引,加入到班级共读活动中。很多家长向我发来孩子们在家时读书的照片。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做的事绝不是简单的记录,这件事告诉我,我写下的每个字都有温度,而且它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身边的人,第33期共读活动结束时我整理了公众号里的文章,这些记录让我们全班夺得了全国一等奖,我们班的写作小能手也荣获全国个人一等奖,也由此催生了我的第一个课题,丁素芬老师说过我们很多一线教师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成长上,而自己的专业成长却不放在心里。其实学生的成长和老师的成长,应该当成一件事来做,我深以为然,专业写作是教师成长路上绕不开的一条路,我们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做那么多事,我们何不就写一些那些我们一起做过的事呢,如此学生与老师共同生长,多好。

03 坚守

其实,教师的成长没有秘密与捷径,就是不停地读,不停地写

或许这条路上暂时没有鲜花与掌声,但它一定是通向成功的路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教育行走”活动,但我非常喜欢“教育行走”这个概念

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为追寻心中的“桃花源”。

今天的我们也在读写路上找寻我们的“乌托邦”。

坚持读写,恣意生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