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杂记
今天在微信里再次看到有关三毛的文章,不禁勾起年少时看书买书的记忆。
我生在农村。我是七零后。幼时家贫,温饱是一家的生存大计,就不要说像现在的小孩有看不完的书了。记得小学时候,两个姐姐都已初中毕业没再上学。那时也没电视可看,姐姐们闲暇之余便到镇上的图书馆租书看,那时租金每天二分钱,两个姐姐总是抓紧时间看完马上又还回去。有时她们上坡干活去了,我便拣来看,那时也看不懂,完全是囫囵吞枣,当看故事一样。还记得姐姐最爱的杂志一本是《青年一代》,还有专门登小说的《收获》,还有一本电影杂志不记得名了。这么多年过去,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也不知这些杂志还存在与否。
后来家里经济稍好些,姐姐还买了一套聊斋的白话文和好多的杂志,可惜那套《聊斋志异》书在姐姐出嫁我又到异地上高中,邻家堂哥借去看过后就再也没还回来,又是亲戚,便不好说什么。只是叮嘱妈妈,姐姐的那些书不要再借出去,可是等到我高中毕业回家,姐姐的那些书还是被堂哥借得只剩一两本了,谁叫他又是父亲的干儿子呢,在我们家进出如己家,父亲又是特别好说话的人,妈妈对书又不重视。
小时跟着姐姐们胡乱看书,除了聊斋除了梁羽生的小说还有点映象,其他的书很多都是写知青下乡的故事,但我都不记得了,但还记得一个男主叫高加林的,因为好像拍成了电影《人生》,轰动一时,姐姐们当时也在经常讨论,我在旁边听她们一说才想起自己好像也跟着她们看过,可当时根本就没看懂。哎对我来说,看那些书真的只是看故事了。
再后来上了高中,有一次和同学逛书店,买了我的第一本书――《唐宋词选注》,第二本书便是三毛的《沙漠观浴记》。第一本书页已经泛黄,至今还陪在我的身边。但三毛的那本书却已不在。那本书借给同学看没还,对我说她又借给别人看,传来传去就传丢了。后来又陆续买了她好几本书。初中时我的作文并不好,读了她的书才知道写文其实要倾注内心真正的感情,有了真情,文字才会生动感人。
三毛的散文席幕容的诗都曾是青葱岁月里的最爱,可惜她俩的书一本红色封面的沙漠观浴记一本时光九篇,借出去就没再收回,虽然笑着对掉书的朋友说没事,可心里还是有点伤心,那时的书虽然不贵,可失落的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以至于后来再不敢轻易借书给别人,就算是要借都再三嘱托别掉了,对不爱书的人就是得罪人也不借。可有些人还是不爱惜别人的书,《天龙八部》是我买的唯一的武侠小说,在乡下上班时,因常与银行的人打交道,一个银行的朋友便托老公要借来看,只好答应了,等到还的时候也没说有什么损坏,但我习惯性地随手检查一下,每本书快速翻看的时候,发现其中一本居然给我撕了几页,好在是武侠小说,只是从那以后再不愿借书与人。
好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现在的人的阅读很多都从书本发展成电脑和手机阅读,很多书都已有了电子书,看书已是想看随时都可以看的事,我的那些书尘封了起来。现在的孩子又不比幼时的我们,他们的娱乐众多,读书不再是他们的唯一娱乐,就算要看书,儿子看要看动漫和老师推荐的书,对于我的那些书一点兴趣也没。
但我还是喜欢我那些纸质的书本,没事的时候想起了便拿出来翻阅,重温一本书,就像在重温自己昔日的时光,更何况,随着年纪的变老心境的变化,那些书每读一回感受又都不同旧时。手捧一本纸质的书,轻抚泛黄的书页,仿佛感受了岁月在指间轻轻的摩挲下不经意地流逝,而眼前闪现着属于光阴的故事也是一幕又一幕。
很多孤独无依的时候,特别是刚上班的那些日子,身在遙远又偏僻的乡村,没电视没音乐没朋友,唯有书――那些我上学年代买的几本书,《鲁迅的散文与杂文》《红楼梦》《唐宋词鉴赏词典》和选注以及三毛的几本散文还有几本外国名著陪在身边,我把这些书全放床头,自幼胆小,父亲曾说书能避邪,因为中国的很多古文人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对此我深信不疑。因此,在那个远离家乡远离城市远离朋友的地方,书是我唯一的朋友。而那时我唯一的目标就是买一本《唐宋词鉴》的上册,因为我在手的当时只买到下册,而这一目标直到多年我再陪女儿逛书店时才得实现,但我已不再是那个初出校门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