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人生格局的修炼

谁阻挡了我们以读书作为一种习惯 ——读朱光潜《谈读书》

2018-08-06  本文已影响83人  文质彬彬87

很欣喜,教育部能够将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为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推荐书目。正如作者的希冀,这十二封信确实做到了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首封信主题即是“谈读书”,作者以真诚的态度,严谨的心灵与青年探讨中学阶段关于读书与时间、读书的习惯养成、读书与课本,应读何种书,以及读书方法等相关问题。

自古以来,“谈读书”都是一个常常会拿出来探讨的问题。交流者传授经验时言辞恳切,聆听者寻路问方时心向往之。然而,不管有多少人在谈读书,真正以读书作为习惯的人还只能算作少数。那么是谁,阻挡了我们以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呢?是谁,搁置了我们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这个被称为“读书”的东西?

是时间吗?

从青年到中年,你,我,我们,在哪一阶段有因时间的缘故而无暇读书吗?如果有,会不会是我们将另一个缘由,比如决心,比如意志,戴上了“没有时间”这张假面,好让它冲在前面,用冷峻的面孔示人,以求情有可原、得人理解。忽而,有一天,你我发现,这理由真好用,因为在一个圆桌上,你竟看到了大半数与你同戴一款面具的朋友,然后便会在心里暗自抚慰到:就是这样的嘛,这样忙的学业,这样繁的工作,这样躁的家业,大家是没有时间读书的。

请抚心自问,朱先生要我们问自己,“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我们不以时间作为单位,而以书的基本单位作为原点:每天读三四页的时间,真的没有吗?如果每天保证三四页的阅读量,一年起码会很好的完成三四本书的阅读。我们应时常对自己有一个提醒,即“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正如世间有许多人比你苦得多,但这些人里有很多人在“读书与生命”的方面,比我们做得好。

那么再问一次:是谁阻挡了我们以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呢,搁置了我们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这个被称为“读书”的东西?

是课本吗?

“念何书”,对于这个问题,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红楼梦》第三回:“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现在,若是问一个同黛玉当时一般大的学生“念何书”,我想可能会有一种可能:那孩子先是一惊,眼神一片茫然,“我......我念七年级......”,因为七年级的课本实在太多了,又不能单说某一学科,只取年级做以总代好了。

我们不排除会有这样的回答,因为长久以来,很多学生都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然而课本具有拘束性,也具有胃口差异性,更因考试从此而出必然沾染“索然寡味”性。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承受十二年高压学习的学生,在成年后,将更多的书籍都打成课本类,与其远之,远之。取的名儿就叫“受够了”。

如果用课本去掩盖我们对于读书的兴趣,那我们真的是太不智慧了。如果是这样,我想借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来归正我们的阅读心——“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好好的在读书中寻得趣味,用以作为抵挡诱惑的能力,用以作为寄托心神的处所。“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你见明月前,早有明月心。实非明月亮,皆因心向明。拾起读书的决心、毅力、兴趣、情怀......应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以读书作为一种习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