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三字经》十四——四方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三字经》的行文,说完了时间之后,开始讨论空间的问题。
这句话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三字经》一书,我们把他当做学习内容的目录看,一下就全明白了,不要以为文字简单粗浅就忽略过去。古人读书最终的目标是要进仕,是要治国平天下的。从这点来看,我们只要想到“地缘政治”这个名词,就很容易理解《三字经》在此的编排顺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事政治、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就是怎么样让老百姓心气顺,让老百姓来拥护这个政权。那么对于老百姓的好、恶、需求、性向、忌讳必须有所了解,不然的话一定会出大问题。另外用兵的时候,也要了解各地人物性格的差别,就中国来讲,自古就有“南方多谋臣,北方多勇将”的说法,即便是用于对阵,各个地方来的士兵也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或长于防守,或长于攻城、或善于奔袭、或善于游击。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丹阳兵”。史书记载,“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而且“丹阳兵”也确实留下了“五千丹阳死士抗击八万匈奴精兵”的骇人战例。这一点其实世界上都一样,所以才有“克里特弓箭手”、“英格兰长弓”“廓尔喀精兵”这些名词的流传。这就是古代所谓善战之将,要能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的道理。政治、军事一样的道理,于己一定要扬长避短,对敌就必须扬长克短。中国古籍中关于人文地理方面的著作也是为数可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二顾全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第二,所谓“四方”也是一个虚数,《三字经》是因为这里应该说空间的问题了,所以按顺序排在这里了。其实东南西北中,我们说“五方”也行,添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说“八方”也通,如果加上“上、下”,说十个方位也没错。更何况,就中国古代地理方位而言,说“九州”也没毛病。所以说要看《三字经》作者的编排意图,这里面是有逻辑顺序的,而且很严密。
第三,在方位上来看,要了解中国古代与西方人标注方式方法的却别,这样才能看懂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在我们用的地图都是按照西方的习惯来绘制的,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这个是西方人的习惯。因为西方是以游牧和航海文明为主导,放牧也好、航海也好,明辨方向不要迷路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夜晚航行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倚靠北极星来辨别方向,那是处于北天极,相对地球几乎永远不动的一颗恒星。所以西方的习惯是出门向北看,地图也就随之以北方为上方。但是中国传统的地图却正好相反,因为我们是农业社会,太阳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是最重要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经过南半边天空,最后从西方落下。所以我们是向南看,这样一来,不仅确定方位的时候是南方为上方,生活中只要涉及方位的时候,面向南的方位永远都是最尊贵的方位。皇帝要坐北朝南,佛像也是背北面南,建房子南屋被称为正房,而东、西被称为厢房,即便是四合院,北面永远都是大门、门房、柴房,是绝对不会住人的。这些其实都是为了采光良好的需要,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我们常说“天南地北”,这其实是由伏羲的先天八卦来的。乾为天在八卦图的上方也是南方、坤为地在八卦图的下方也是北方。所以才叫“天南地北”,谓之南方为乾,北方为坤。
所以说看书,尤其是看古书,尽量要去看文字后面的东西,不要被简单的文字“骗”过去了。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