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指上的村庄》读后摘记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黎叔笔记
44、《指上的村庄》读后摘记

过去有句流行的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是一个漫长的补时代、慢时代,慢慢地补,慢慢地过。乡村物语,写出了修补行当由盛到衰的过程,由此,也写出了时代的变迁。

浙东地区嫁女有一个习俗,新娘被夫家接去时,地上得铺上麻袋,而且麻袋口是朝外的。新娘一跨出院门,做母亲的赶紧往地上泼一盆水。因为这个,浙东地区的女儿有一个不好听的俗名——朝外货。

奶奶的话不多,甚至连一句好听的话都说不周全,跟许多老人一样,在粗枝大叶的生活面前,习惯用上一辈人传下来的寓意寄托内心最柔软的一面。剪纸成了她的另一种语言。

他目光炯炯,从台下的左角扫到右角,又由右角拉过来,一行一行地扫,似乎用镰刀割着一垄垄的麦子。

所以,村里人假如感到身体不舒服,或者农事忙过后觉得疲劳,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就会去挂瓶“盐水”。虽然,这个“补品”有些匪夷所思,可村民的这种观念像播种子时踩出的泥土一样瓷实。

一大早给蜂箱打开下面的小木格子,蜜蜂从木格子里挤挤操操地飞出来,甚是热闹,像是婶婶们在河埠头的叽叽喳喳,有事没事总有一大堆话。

村里有几个胖婶婶,她们的屁股像晒花算一样,迈右步,右边的肉滚动发展似的,一浪又一浪,开左步,也一样,左边的肉似乎是跨越式前进,层层推进。

村里有许多池塘,像一个个散落的标点符号。我们一天天地长大,那些像逗号一样的池塘已经满足不了我们,于是,我们偷偷跑到河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