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学会菩提树下华藏佛学世界

「至心精进第五」——《印祖文钞解大经》(加注)﹝9﹞

2020-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沙门的世界

「法藏因地第四」——《印祖文钞解大经》(加注)﹝8﹞

恭敬法宝·开智慧眼

居心诚敬·入道要门

【经】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覩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所摄佛国。超过于彼。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导读】

至心是至诚之心。「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独得之诀,不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吿。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祕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简注易解

【注】

◎至心:真诚心到了极处。

【解】

以至诚心精进修行。

【经】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解】

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了以上的偈颂之后,又向佛报告:我现在为教菩萨示范修道,已经发了真正觉悟的心,发愿成佛,愿一切心行都像佛一样。

【经】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注】

◎经法: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语文字。

◎奉持:恭敬接受。

◎如法修行:“如法”是依佛所说的教法。“”是修正,“”是行为。“修行”是把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修正过来。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拔除。“勤苦”是勤劳作苦。“生死根本”指贪心、瞋心、痴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此句意思是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

【解】

希求世尊为我详细深说经法,我一定如法依教奉行。拔除一切勤劳造作恶业的生死根本。断除贪、瞋、痴等烦恼。希望快速成佛。

【经】

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注】

◎欲令我:“”希望。“令我”使我。

◎教授名字:是指成佛后的名号,以及观音、势至菩萨等名号。

【解】

希望我成佛时,我的智慧光明,我所居住的国土,我的名号都能传遍十方诸佛国土。十方世界一切六道众生,发愿来生我的国土,统统都作菩萨。我立的这个愿都超过一切诸佛世界,不知能否如愿。

【经】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果,何愿不得。

【注】

◎斗:是量米的计量器。

◎穷:尽。

◎会当尅果:“”必然,“”得,“”愿望的圆满。即必然证得佛果。

【解】

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比丘说,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的水,经历了多劫的时间,海水尚且可以量尽。如果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勇猛精进,永不中止,决定可以证得佛果。还有什么愿不能成就的呢!

【经】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解】

佛说:你自己细心深入的想想,修什么方便的法门,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要怎样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要怎样建立清净佛国,也是你自己应当去决定选择。

【经】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注】

◎斯义宏深:指世间自在王佛以上所说的经义。

◎如来应正遍知:“”应供,“正遍知”是等正觉。这是佛十号当中的三号,以此代表佛的十号。

◎妙刹:指微妙庄严的佛土。

◎思惟修习:“思惟”是深入的理解。“”修正,“”实习。修正错误的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解】

法藏比丘回答说:佛所说的义理太深广了,这不是我的境界所能理解的。唯愿如来应正遍知,为我广泛演说诸佛无量无边的庄严刹土。我如果听闻了佛为我宣说的妙法之后,我一定认真的思惟学习,来圆满我所发的大愿。

【经】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注】

◎高明:指德行高尚,智慧明朗。

◎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二百一十亿”并不是具体的数字,佛法中常以七、十、十六、二十一等数字代表大圆满。此处是代表尽虚空中所有的诸佛世界。

◎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是所修的因,“”是所得的果;“功德”是指诸佛国土中的事理因果。“严净”是指诸佛国土的人事、物质一切的环境清净美好。“广大”是指国土的大小。“圆满”是指诸佛世界的美好而无缺欠。

◎应:满足的意思。

【解】

世间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德行高尚,智慧明朗,所发的宏愿深广无比,就为他宣说了十方诸佛刹土的种种功德、严净、广大、圆满的无边妙相。佛为了满足法藏比丘的心愿,还把诸佛世界以神异能力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亲自见闻。而且还为他说法,时间长达千亿年(那时代人寿很长)。

【经】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注】

◎殊胜之愿:就是下一品所讲的四十八愿。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指十方三世诸佛刹土。

◎天人善恶:指人事环境(正报)。

◎国土粗妙:指物质环境(依报)。

◎思惟究竟:是了解得彻底。

◎便一其心:即一心,心无异念。

◎结得:形成的意思。

【解】

法藏比丘求学的时候,对佛所介绍诸佛世界种种的现象,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发起了无上殊胜大愿;并且对于诸佛世界天人的善恶,国土粗妙等,他都能够了解得很彻底,于是就一心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清净美好的世界,形成了他伟大无比的“四十八大愿”。

【经】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注】

◎求索:是寻求探索。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是修行,“”为学习,“功德”是指修习所成就的四十八愿。这是说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时间来修行学习成就四十八愿,帮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修证佛果。

◎二十一俱胝:“二十一”表圆满的意思,“俱胝”是印度话,中文是“千万”。“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经文所说的二百一十亿。

【解】

法藏比丘立定大愿之后,精勤不懈怠的学习求索,总是为了给一切众生提供一个修习的好环境。于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奉持佛的教导。经过五劫长久的时间,修积功德。对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功德庄严、因缘、果报,都能够明了通达,就好像面对一个佛刹那样清楚明白。他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超过了一切诸佛国土。

【经】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注】

◎稽首礼足: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稽首”是头面着地,“礼足”将头接触佛足。

◎绕佛三匝:绕佛三圈,这也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礼俗。

◎合掌而住:“”是站住。“合掌而住”是两手合十站住,合十表一心恭敬。

◎清净之行:谓心离杂念,身心、境界皆清净的行持。

【解】

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摄取佛国(极乐世界)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来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面前,稽首礼足,然后绕佛三圈,行最敬礼,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同时我已成就了最极清净的修持(正报庄严)。

【经】

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注】

◎汝应具说:“”是“”的意思,“具说”是具体说明。

◎令众:“”是“”的意思,“”指法藏比丘的同学。

◎大众:这里的“大众”是指在会的菩萨、声闻及将来一切有缘见闻此经的众生。

◎大善利:指“十念必生,不退成佛”的弥陀本愿,能令十方众生当生皆得平等究竟圆满的解脱。

◎佛刹:此处即是指极乐世界。

◎摄受:“”是摄取,“”为受持。是说摄取弥陀本愿,加以修持成为自己的功德。

◎满足无量大愿:满足众生往生净土一愿,所有一切大愿都得到满足。

【解】

佛赞叹法藏比丘:今天正是时候,你应该具体说明,让你的同学、大众们欢喜,也让与会的大众以及将来有机缘听到这一部经法的大众们,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十方众生生到极乐世界,修习摄受来满足自己成佛的大愿,也满足你普度众生的大愿。

【文钞解经】

丁三、法藏请法分三

戊一、总明

【经】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解】

「取愿作佛,悉令如佛」,「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然佛性是同,而众生心相,万有不齐。或有信受,或有背驰者。何也。须知众生虽皆在迷,由宿因现缘不同,以致发生逆顺二种现相耳。佛性如种子,宿因如播种,现缘如时雨。种子既播于地,一经时雨,能不发生乎。而一切众生,谁无佛性,长劫轮回,决不能了无宿因。所最关要者,在善知识开导,及自己发决裂心耳。故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文钞三编卷三《善女人何王氏圣缘生西记》)

戊二、别明分四

己一、学法门

【经】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

【解】

「愿佛为我广宣经法」,「如来大法,利益宏深。阴冀郅治,显淑民情。使民日迁善,不知所以为之者,非止唯令人断惑证真,以自了出世而已。良由真如佛性,生佛体同。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但以迷而未悟,故于六尘境缘,妄生染着。起贪瞋痴,造杀盗婬。致令长劫轮转,永无出期。如来愍之,为彼说心具佛性之理,三世因果之事。令修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与即心即佛,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道。俾上根一超直入如来地。中根渐次修习证菩提。下根洗心涤虑为贤善。芸芸众生,无一不被其泽。又以末世众生,上根絶少。于是特开净土法门,冀若圣若凡,同于现生成办道业。其法门之简便易修,与利益之殊胜超絶。一代时教,悉无有二。故虽愚夫愚妇,若能依教修持,亦得现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文钞三编卷三《济南净居寺恭请大藏功德碑记》)

「我当奉持,如法修行」,依教奉行。「佛与众生之心体,了无少异。众生与佛之心相,天渊悬殊。相旣悬殊,则由相所感之受用,亦悉悬殊矣。佛愍其体同而相用悬殊也,由是运无缘慈,兴同体悲,种种方便,以施济度。众生若知其相用虽殊而本体原同也,固当上慕诸圣,下重己灵,依教奉行,以期复本也。」(增广文钞卷三《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重刻序》)

「不于躬行上用功,专以空谈为高尚,则成说食数宝之流。纵说得滴水不漏,亦只成戏论而已。」(文钞三编卷二《复赵莲洲居士书》)

己二、断烦恼

【经】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解】

「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增广文钞卷四《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夫欲了生死,必须实证。若唯悟而未证,则烦惑尚在,大须努力。倘能兢兢业业,历缘煅炼。则觉照存心,冥符圣智。人我是非之凡情,无由而起。若不加觉照,依旧凡情炽然。功行愈高,情见愈重。由悟入迷,在所难免。如人睡惺不起。久复睡着。古人谓大事已明,如丧考妣。正以烦惑未断,或恐复迷。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旣无凡情,何有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纵与佛同,其惑犹未断除。必须念念觉照,庶免凡情用事……如来深知末世众生,烦惑难断。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令其于临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旣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承侍弥陀,追随海众。从兹圆破无明,彻证自心。直至成佛而后已。」(增广文钞卷三《拣魔辨异录重刻序》)

己三、成佛道

【经】

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解】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世多习矣不察,视为浅近。谓不若教海之宏深,禅宗之直捷。每扬宗教而抑净土,尚自力而恶佛加。当仁固让,见义不为。致如来彻底悲心,郁而不畅。众生出苦捷径,塞而罔通。今不避罪责,略引证据。冀见闻随喜,同生莲邦。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演大华严。及至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满心,受文殊教,徧参知识。初见德云,一闻念佛法门,卽证初住。从兹随参随证。及五十三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加被,卽时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乃为说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倂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观经五逆十恶,地狱相现,十称佛名,卽得往生。夫法身大士,悉愿往生。阿鼻罪人,尚预末品,法门之宏深直捷,孰有过于此者。诚可谓教海之南针,禅宗之北极。」(增广文钞卷三《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己四、度众生分二

庚一、愿普闻分三

辛一、正报妙

【经】

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

辛二、依报妙

【经】

所居国土。

【解】

「主极乐六八大愿之慈尊,絶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处。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原是吾乡。(明莲池大师撰)」(文钞三编卷四《与罗铿端陈士牧二居士书》)

「念佛堂对联,明莲池大师之联好极,絶未见人用过。光屡为人抄令挂之,由大师之德,感人必深。」(文钞三编卷四《与罗铿端陈士牧二居士书》)

辛三、名号妙

【经】

教授名字。皆闻十方。

【解】

「一句弥陀妙难量,凡圣同依证真常。但愿此法广流布,穷尽三际遍十方。」(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一)》)

庚二、愿普摄

【经】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

【解】

「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仗此胜缘,资成道业。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文钞续编卷下《念佛恳辞序》)

戊三、总结(胜诸佛国)

【经】

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解】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文钞三编卷四《由上海回至灵巖开示法语》)

丁四、佛为证成分二

戊一、佛令自摄分三

己一、设喻

【经】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

己二、正说

【经】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尅果。何愿不得。

【解】

「人有至心求道」「人」,「人只四五尺一动物耳。而与天地幷称三才,则人之名,尊无与等。名既尊贵,必有尊贵之实,方可名之为人。否则便是衣冠禽兽,以其无有人之气分故也。才者,能也。天能生物。地能载物。人能继往圣,开来学,补天地之化育不及。故与天地幷称之为三才也。若只知饮食男女。不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则较禽兽为恶劣。是人也,空得一世人身,絶无一点人气。则一气不来,当堕地狱。经百千劫,了无出期。欲为禽兽,尚不可得。况又得为人乎哉。」(文钞三编卷三《复柏龄居士书》)

「至心求道」,求道,即求生净土。「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真有信、愿,妄当自已。傥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着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精进不止」,有人说「由修持精进,致身体日弱」,印祖答:「汝谓由修持精进,致身体日弱,此语不恰当,兼有令信心浅者,因兹退惰之过。须知念佛之人,决定能消除业障。其有业障现前者,系转将来堕三涂之恶报,以现在之病苦卽了之也。金刚经谓持金刚经者,由被人轻贱之小辱,便灭多劫三涂恶道之苦,则福峻之将往西方,固以此小苦,了无量劫来之恶报,实为大幸。切不可学不知事务人,谓因修持而致病及死也。」(增广文钞卷二《复郁智朗居士书》)

己三、结归自心分三

庚一、自修

【经】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

【解】

「修何方便」,「佛教人以断除烦恼习气,明心见性。而众生业深慧浅,未能即生得证。故大开方便,令其信愿念佛,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也。」(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七》)

庚二、自知

【经】

如所修行。汝自当知。

庚三、自摄

【经】

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解】

「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此三个「自」字直指当人自性,开显妙心,正观经中「是心是佛」之玄旨。「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卽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增广文钞卷三《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真如性海,寂照圆融。无能无所,不迁不变。尚无涅槃之名,何有生死之事。但以众生迷昧,全体埋没。不了自心,妄逐幻境。由是于逆顺等境,起贪瞋痴,造杀盗婬。从劫至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反承此寂照圆融,真如佛性之力。以作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之本。岂不大可哀哉。大觉世尊愍之,随机示导,说种种法。俾彼各得就路还家,亲见佛性。无奈众生根器不一,即生了脱,实难多得。因兹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冀彼若圣若凡,同于现生悉得解脱也。良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初非于心外别有所得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生佛互摄,感应道交,故得易于成办耳。」(文钞三编卷三《福州海门莲社缘起》)

戊二、法藏启请分三

己一、佛境难明

【经】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解】

「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显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专仗佛力。「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虽属具足惑业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余一切法,则絶无此义。」(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六》)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卽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卽可徧达四大部洲。吾人旣无立地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可不哀哉。愿我同人,咸生正信。」(增广文钞卷三《近代往生传序》)

己二、愿佛广演

【经】

惟愿如来。应正徧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

己三、思修满愿

【经】

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解】

「若我得闻,如是等法」,「得闻佛法,便染佛香,成佛法器。」(增广文钞卷三《京师第一监狱于甲子元旦普说三归五戒序》)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恨闻道晚,但怕因循不肯实行耳。」(文钞三编卷二《复常逢春居士书一》)

丁五、佛为宣演分二

戊一、知机(知愿深广)

【经】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

戊二、宣演(说法现土)

【经】

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丁六、愿摄所依分三

戊一、闻发愿

【经】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覩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戊二、大愿所依分四

己一、观察

【经】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麤妙。思惟究竟。

己二、选择

【经】

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解】

「便一其心」,「一者,纯一无妄之谓。」(文钞三编卷三《复(薛英慧、刘一鹤)二居士书》)

「一者何。即吾人本有之天真佛性也。本此天真佛性,自不会不念佛,断不会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婬,以永堕三途恶道也。」(文钞三编补《答万去居士书》)

「心字,指常住真心而言,非随缘所起之习心也。习心,乃情染耳,非本体也。」(增广文钞卷二《与马契西居士书十一》)

「选择所欲」,「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徧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卽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卽浅卽深,卽权卽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舍尔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当自证知。何待徧参,方为知法哉。」(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己三、勤修

【经】

精勤求索。恭愼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己四、圆满

【经】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

戊三、摄土超胜

【经】

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解】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好说大话者,均由不知此义。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幷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文钞续编卷上《复陈慧新居士书》)

「须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絶无惑业未断,得了脱者。念佛法门,断惑业者往生,则速证法身。具惑业者往生,已超登圣地。一则全仗自力,一则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二者难易,奚啻天渊。每有聪明人,涉猎禅书,觉其有味,遂欲以禅自命,拟为通方高人。皆属不知禅净所以,妄自尊大之流类。如是知见,断断不可依从。依之则了生脱死,恐经尘点劫数,尚无望也。」(增广文钞卷二《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丁七、所摄陈佛分三

戊一、具仪

【经】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

【解】

「遶佛三匝」,「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文钞续编卷上《复甯德晋居士书》)

戊二、陈辞

【经】

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解】

「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性相互融,而真俗双泯。万法森罗,而一道清净。」(增广文钞卷三《石印异僧守松草书心经跋》)

戊三、佛令具说分三

己一、赞

【经】

佛言善哉。

己二、令说

【经】

今正是时。汝应具说。

【解】

「今正是时」,表示因缘已经成熟。「呜呼,今之时,是何时也,乃废弃纲常伦理,专尚机械变诈,互相残杀之时也。若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导,则后世为人,恐先圣所立纲常伦理之名,亦不可得而闻矣。以故凡具正知见,正信心者,咸皆以修持净业为志事。」 (文钞续编卷下《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缘起序》)

「不是天灾,便是人祸,二者每每同时降作。当此时世,只好认真念佛,求生西方,此外则无法可设。」(文钞三编卷二《复方圣照居士书三》)

己三、益众

【经】

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解】

「闻是法已」,「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五十)》)

「得大善利」,「宜依之而行,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勿因读大乘经,或遇宗教密等等知识,喜其法门广大深妙,与其开示亲切高妙,遂舍净土而修其他法门。则不至徒有种了生死之因,决难即生得了生死之果矣。何以故,以一切法门,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方可了生死。否则任汝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则仍旧仍是轮回中人。既在轮回中,则从迷入悟者甚少,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还能遇佛法否。既遇佛法,不遇净土之法,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一》)

「满足无量大愿」,「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小结】

「佛与众生,心性本同,迷悟攸分,苦乐悬殊。在众生则背觉合尘,具足无量烦恼惑业,功德智慧无由显现,如水因风动以成波。在诸佛则背尘合觉,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惑业净尽无余,如波因风息而成水。若欲取佛舍生,背尘合觉,必须以佛境界,为增上缘,圆发三心,执持圣号,拳拳服膺,切切提撕,八风莫能动,万缘莫能移,念念返照心源,心心断除妄本。一旦力极功纯,心空境寂,无明净尽,佛性圆彰。自复本有之天真,以成无上之觉道。」(文钞三编补《上堂法语(十四)》)

《西方发愿文》

云栖 莲池大师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无量寿佛赞

夏莲居居士

无量寿佛,甘露王,威德愿力难量,洪名虔称消灾障,化火宅,为清凉,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长,一向专念莫彷惶,勤熏戒定香,信愿行三是资粮,苦海得慈航,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多声)

惟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民无怨枉,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