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0后家长遭遇00后高中生! 一文点透高中家长所有困惑…
一个七零后的妈妈,
零零后孩子的家长,
一个应试体制数十年的考试综合征资深患者,
感同身受,同病相怜,同仇敌忾。
01
为啥孩子上了高中,考试成绩越来越差?
其一、初中学法在高中失灵。
高中功课难度、深度、广度远远超过初中,高考难度远大于中考;高中试题考查高级思维(分析、运用、建模、比较),初中试题考查初级思维(记忆,计算、表达)。学生进入高中后,一方面考试分数会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会出现“勤奋失灵”、“刷题失灵”“记忆失灵”“方法失灵”现象,高中生需要重建学习模型和学习策略。
对策:落实老师要求,调整学习模型。
其二、重点高中的学霸密度高于初中。
一条小池塘的大鱼游进大海,会发现自己只是条微不足道的虾米。参照系变了,不能再套用过去的分数和排名对照新的参照系。此学霸对彼学霸,谁是真学霸?
对策:转换心态,不看名次看分数,不看分数看进步,不比别人比自己,不比过去比未来。
02
为啥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其一、零零后是空前过度学习、过度管控、过度应试的一代人,讨厌学习并不奇怪。
试想,哪一代人也没有写过如此多的作业、熬过如此多的夜、报过如此多的补习班。作业剥夺了睡眠,考试剥夺了娱乐,补习侵占了闲暇。背着沉重的书包,戴着厚重的眼镜,迈着蹒跚的步伐,上学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放假的时间比放风还短,你还指望他们热爱学习?
对策:短期无解,只能让学生理解,不能强迫学生热爱。
其二、学习不是纯粹的痛苦,也不是单纯的快乐。
学生在学习中遭遇长期的失败引发持续性的无能感,持续的无能感带来“我不行”的负面心理暗示。如此,就不难解释,为何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学习,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排名体系中得到的都是负面反馈,而且是持续强化的负面反馈。
对策:放低期望值,运用鼓励和激励两种正向反馈,寻找一切机会从学习中获取宝贵的正向鼓励机制。
03
为啥父母很优秀,孩子表现却不如人意?
很常见,很普遍。不奇怪,不意外。
其一、做事业和做父母是两件事。
事业得心应手,工作游刃有余,不见得能做、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的与其说是知识和智力,不如说是爱心与情绪。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优秀程度未必正相关,但常常与家庭的情绪氛围正相关。
其二、事业成功的家长常常更忙、更强势。
常常不由自主把自己在事业中的经验、价值观带入到家庭环境中,把孩子当成下属,或者把孩子当成领导,导致家庭关系的错位。
其三、事业成功的家长常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值。
由于社会地位较高,这些家长对孩子培养标准的参照系也较高,要么是以年轻时候的自己来打量孩子,要么是以同阶层的优秀孩子来比照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和过去的自己比,还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都带来更高的期望值、更大的情绪压力,更大的情绪压力常常导致紧张的亲子关系。只要关系破坏了,教育就成了对抗,进步无从谈起。
04
孩子为啥不愿意和我说话?我们该和孩子谈着什么?
不少孩子一回家,家里的气压马上降低,孩子进屋学习,全家鸦雀无声。孩子把自己关进书房,家长举手投足都得小心翼翼蹑手蹑脚。
其一、这很正常。
根据心理学家统计,17岁的男孩是所有年龄阶段说话最少的群体,42岁的中年妇女是所有样本中说话最多的群体。悲剧的,他们一般恰恰是亲子关系。既然如此,不必过度焦虑,过了这一段,也许就风淡云轻了。
其二、改变交流方式。
不愿当面谈话就写信交流;不愿谈学习就聊明星八卦;孩子不想谈自己的事儿,家长就聊自己单位的事儿;在家无法交流,就换个环境沟通,比如在旅途中交流。无论如何,交流的主动权都应该在家长一方。重要的不是交流什么,而是交流本身,重要的不是沟通内容,而沟通形式。自己生的孩子,流着泪也得想办法。
与孩子和解:
家长是七零后,孩子是零零后。
天地大冲撞,火星对地球。
七零后和零零后相隔的不是两个十年,而是两个时代、两种文明、两类物种。
不同于喊着革命口号长大的六零后,七零后是集体读书的一代人,是获得了教育红利和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人。对“知识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认同,没有那一代人的感受比七零后更深刻了。这一代人做了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力度自然无与伦比。
零零后物质空前充裕,精神空间却日益逼仄;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是没挨过饿的一代人;他们是教育过度的一代人;他们看似无忧无虑,实则前景堪忧,他们表面花团锦簇,实际内心日益荒凉。
是时候与孩子、与人生、与大学和解了。
成功不该凌驾成人,分数不能摧残亲情。
学习不该透支健康,考试不能蹂躏生命。
过一种诚实、充实、真实的教育生活。
留一段高效、高兴、高调的青春回忆。
图文 | 来源于高考家长圈微信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