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练习曲
菜菜在凌晨1点多突然醒了,似乎做梦了,如往常一样轻拍安抚没有奏效,一个劲的要抱抱,且要求是站起来,移动的抱着。
紧紧的搂着我的脖子。
我俩就这么站在阳台上,吹风,看窗外,夜深人静。
开始温柔平静的描述:现在是深夜,路上没有人,所有人都在休息了,星星也休息了,白天你要上学,妈妈要上班,我们都需要夜里休息好……
我请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而我蹲在他的面前,温柔的看着他~他开始安静,同样温柔的看着我~
他说要喝水,我请他等待,便去倒水~这是我们的默契,坐在沙发上,看着我倒水的全过程,没有焦急,催促。水来了,习惯说声谢谢,接过杯子就喝~
我就挨着他坐下,依靠着沙发背,他挪过来,我的腿,成了他的沙发背~
这个姿势,我们恰好可以看到餐厅墙上的钟,从2点到2点半~
我们都找到了最舒服的姿势,我躺在沙发上,他靠着我的腿,睡着了。
此时,我要感谢他,给与我清晰宁静的观察与思考,关于妈妈的角色。
妈妈这个职业的工作效能很难量化。所以,对于妈妈的职业评价,时常是主观而笼统的。
孩子,是偷心的贼。
劫了妈妈时间的匪。
爱,恨,不一而足。
但是,有饱满的情绪,并不是充沛的爱。
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向斯蒂芬.柯维倾诉,说他不爱他的妻子了。问,怎么办?
斯蒂芬说,那你就去爱啊!
那人不解,说,难道你没有听清楚么?我不爱她了!
斯蒂芬依然说,那你就去爱啊!爱是一个动词。
爱,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是个名词,状态就是有或者无。而实际上,爱也是个动词,是一种能力。如同,我们吃是本能,但是,怎么吃,却是技能,需要后天习得。
养育孩子,是一项工程。每一个阶段的特点,习性,需要去认知,揣摩,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案有哪些?如何优化?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半夜菜菜醒来,我迷糊着眼睛,去冲奶,还要抱着喂,时常一抱就是2个小时,困乏不已,关键是,那时候,我的手还有腱鞘炎,内心沮丧而崩溃。觉得养育小孩果然如很多育儿文字所言般劳累。偶有怨尤。
如同面临其他生活工作难题一样,我们实际的退避并不会减轻负担,反而越发沉重。
罗斯福夫人说过:没有人可以伤害我们,除非我们愿意接受。
一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是斯蒂芬的《第三选择》中最核心的智慧。
于是,我开始学习破译养育孩子的密码。使用《第三选择》这本书中的步骤:
1.看到自己
2.看到对方
3.找到对方
小朋友,并非是一个无法沟通的物体,他有情感,有规律,我需要的是认知他,学习他,然后做出来。
比如,2岁内的孩子,会把很多东西塞到嘴里,会去把抽屉里的东西翻出来,鞋子放在茶几上,拿着遥控器不停的按,把东西塞到缝隙里,马桶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阶段的成长特点,我们很容易用成人的结果思维去评价他,认为他搞破坏,有时候制止他,也不听,甚至更扔的欢了。于是,很自然的贴上标签,比如:不讲卫生,调皮,人来疯。甚至有些父母会用一知半解的感统认知,去评价,比如,协调能力,秩序感不足等。
其实这个阶段发育的特质就是感受与观察,他在翻东西的时候,是体会的自己移动物体的能力(有了第一步改变世界的动能),所以在过程中,会表现的很欢快,因为这是成长的欣喜,发现自己居然可以改变物体空间位置了。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我就不会因为他翻抽屉,扔东西而愤怒,不会因为他白天开灯而觉得他捣乱浪费了。这是他认知世界必然的过程,如同农民种地,地里长了杂草,不是怨恨杂草的野蛮,而是明白,把庄稼长大了,杂草的威胁就无所谓了。
母亲与孩子,不是单向输出的关系,而是,互相输入输出,彼此渗透,彼此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