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与小溪的对话——“生与死”的遐想》文学评论
2020-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生如果能重来
文章构思独特,用“大山”和“小溪”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展开“辩论”。全篇运用拟人化色彩,赋予“大山”和“小溪”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开篇塑造出大山“威严、巍峨、至高无上”的形象,与“嬉闹喧哗、向往自由、玩世不恭”的小溪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了后文“大山”与“小溪”所持的不同观点。“大山”认为应该像它一样,平平淡淡,安分守己,恪守山规。“大山”认为“湖水”是轻松安逸的,“小溪”认为“湖水”是被“大山”困住了,小溪是动态的,而大山是静态的,作者将“生”比作是小溪和河流,而“死”比作大山和湖水,虚实相交,比喻新颖而富有深意。“小溪”与“大山”的对话层层递进,“大山”的语气由平和到怏怏不快再到最后的愤怒,“小溪”从愉快到一丝忧伤再到泪花飞溅。情感浓烈饱满,富有诗意。
最终首尾呼应,“只有流动的东西,生命才永恒。”讽刺了“大山”的山不可移,把“生命的永恒”上升为一种哲理性思考。在作者笔下,“大山”象征着思想古板,困住“湖水”自由的一类人,“湖水”象征着被限制自由,却无法反抗,最后妥协或是安于现状的一类人,而“小溪”则象征着追求自由,不惧艰险,向往更美好的生活的一类人。
作者本人1957年反右期间,因其直言被打成右派分子,历经生活磨难,长达二十年。显然,作者所持观点与“小溪”是一致的,作者将“小溪”暗喻为“自己”,以小见大,借“小溪”的视角批判了“大山”的古板陈旧的老思想,同时也批判了那个悲剧的年代,讽刺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压迫,和被困住的思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