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桂林路的一张拆违通知单,终将淹没这一座城市仅有的文艺气息
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每个人都渺如尘埃。因人类聚集,构建社会组织,有了城邦,安定的生活场所,我们开始由渺小向强大进阶:我们每个人在这里有了发言权,可以表达自己,自由的去创造文明,用智慧和努力建设我们的城市,实现自我的梦想,并与城市同行。
可这座城市,真的与我们同行了么?
文/蘑菇
愿你喜欢的都在
愿你爱的人恰好在身边
公众号:皮皮流口水
早上起来,我看到【深夜食堂】的老闫,发的一段话,不由内心一紧:我们的回忆终将变成这座城市的倒刺,死掉的那一刻这座城市也会很疼吧。
这里是一群文艺咖构建的乌托邦
我们难免为生存抛弃梦想,毕竟能填饱肚子的是面包。可是生活也需要一点浪漫,精神也需要一抹色彩,执着的人仍然坚持在城市中构建属于他们的乌托邦。
在长春,有这样一个地方,聚集了近百家咖啡馆和酒吧。他们主题鲜明,内容风格迥异,集结了一群人智慧的结晶;他们追求极客精神,力求精致而完美,这些店鲜活生动的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十几年的时间里,这里已经有了属于自己风格和文化氛围。
地点:长庆街-新疆街 西康路胡同-隆礼路(以下称为西边桂林路)
走进他们,仿佛生活又活了:能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咖啡屋喝一杯手工咖啡,多么惬意;或是下班后,在精酿啤酒馆里喝一杯,微醺弥漫全身,然后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这里很多店营业到凌晨3-4点,再孤独的夜晚,也会有一盏灯是来慰藉你。
任何一种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你喜欢的感觉。动漫、摄影、读书、毛孩子(猫咪,狗狗)、清新、复古、旧物、摇滚、朋克、精酿啤酒、鸡尾酒、70年代、80年代、90年代、00年代···各种主题,无论你追求极致的音乐,还是对过去的追忆,无论你追求的酒精、咖啡,还是精神上的享受,在这里,定会有你所爱。
就像春秋时期,兵荒马乱,文化却是百家争鸣,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巅峰,儒家、道家、法家各类学派所留下来的经典,至今可传世而用。西边的桂林路就是这样:他,自由的生长,看似野蛮,却散发着浓厚的文艺气息,是一片没有被商业腐蚀的文化净土。走进它的人,无一不热爱这里,这里是一群文艺咖为这座城市构建的精神乌托邦。
这里,是这座城市最后的安慰
冰冷的钢筋混凝土,高楼林立的孤单;高架桥底下的灰暗,坍塌的人民大街,看似越来越便利,实则也越来越不堪,我们挣扎在发展与失去的边缘···这座城市发展的越快,我们失去的越多,我们走的越快,我们的内心也是迷茫,我们走的越远,对过去越是怀念。
可是桂林路,我们还能找到一点希望,得到一丝宽慰。因为还是有人,在与你背道而行,走着你想走却不敢走的路,追求着你想要却得不到的生活;来这里,往往不是享受这里的惬意、享受这里环境,也不是贪恋这里的餐食、这里的酒精,在这里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是对自己青春和梦想的追忆,是妥协和失落的避难所,是这座城市能给我们的最后的安慰。
“我们的回忆终将变成这座城市的倒刺”
早上起来,我看到【深夜食堂】的老闫,发的一段话,不由内心一紧:我们的回忆终将变成这座城市的倒刺,死掉的那一刻这座城市也会很疼吧。
“听说这里的街道要变宽了,各家小店的门面也要变的统一整洁了,春天好像带来了这座城市的新气象,我们的回忆变成了这座城市里的倒刺,撕掉的那一刻这座城市也会很疼吧,如果眼前的一切都变成了新的,是不是我也要忘了你呢?忘了那些局促的幸福感,忘了窄窄的马路上你护着我躲开的那一辆车,忘了那只东躲西藏的流浪猫,忘了所有和你有关的记忆。但是我不想忘啊,正如我不敢去想象整洁一新的街路有多宽广,我也不敢想象没有你以后的日子会有多难熬。我想你也希望,在以后的每一天,太阳依旧升起,这里也一如原貌,正如我能一睁开眼,看见的还是你爱我的样子,晚安,明天见。”
——老闫【深夜食堂】
公众号:长春深夜食堂
这里高不过7层的房屋,但是抬头就能看见一群群白鸽飞来飞去;这里的电线杆横七竖八,可是总会有麻雀落在上面;这里很多是违建,可是他们违出了自己的特色,违的让人喜欢;这里很老,很旧,但是很特别,很安心。没有被商业化淹没,没有随波追流,它可能不漂亮,却很迷人。
除了这些,这里还有很多人的美好或浪漫、温情或难忘的回忆❤···
无力的挣扎,我们终将会失去它么?
在城建规划中,将要把这里建成天津风格的风情商业街,难道长春就没有自己的风格么?就不能自己创造自己的文化基调么?除了抄袭和模仿,我们在别的方向上努力不行么?我们一定要披着别人的衣服,也不管这件衣服是否与自己的气质相合??做个小丑也那么无所谓么?!!···
这些天,我跑的都是桂林路,每天都在写,努力的用自己拙劣的文笔记录长春这片精神圣地,可是我发现我还没跑完,它就要变了···我跑的再快,也赶不上那一纸拆违通知单的速度。那张通知单,在4月4号就已张贴。拆,已经势在必行。
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一张拆违通知单,终将淹没这座城市最后的文艺气息。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个小丑。
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呵呵。
蘑菇,写于4月8日,上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