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修正与整合: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

2018-11-02  本文已影响74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指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即对“我是谁”、“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顺应社会”等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

玛西亚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是对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最重要的阐释。其根据同一性理论中的两个主要维度——探索(指个体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从多种选择中做出抉择,以便做出有意义的投入)和投入(指个体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对于目标、价值观和理想等做出精力、毅力和时间等方面的个人投资、自我牺牲以及对特定兴趣的维持)的程度高低划分出4种同一性状态,亦即同一性形成的4种类型:同一性获得——青少年经历了认真探索和仔细思考的过程,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具有了自己的信念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并且做出了强烈的、积极的自我投入;同一性延缓——青少年积极探索多种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做出较高投入;同一性早闭——青少年并没有经历过一个清晰的探索,却过早做出了投入,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基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期望或建议;同一性扩散——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没有确定对意识形态、价值观或社会角色的清晰投入。

青少年发展的实质是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防止自我同一性的扩散。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指的是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是谁,能正确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对未来形成明确的目标并积极行动的状态;而自我同一性的扩散就是个体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或从没有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因此不知道自己是谁,对未来也没有自己明确的认识,一切都是模糊不确定的状态。

中学生都要面临自我同一性问题。对他们而言,个体此时已经进入青春期,生理发展迅速,指向未来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早期形成的自我概念面临更新,迫切需要建构新的“自我”以适应新的选择和决断。青少年学生如果不能在自我同一性上进行有效整合与建构,或者未能学会从中作出适当的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而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界对他的反馈,客观上拥有、主观上能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尊情感和自我接纳程度、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效能以及更好的自我同一性。

从中学生的身心因素来说,中学时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起步阶段,自我确立的意识刚刚觉醒,更多的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阶段,具有延缓偿付的特征。

从社会环境因素来说,中学生正处在学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被过于紧张的学习、考试所追赶着,以至于没有更多时间充分思考与探求自我。从一定意义上说,有相当多的中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自我同一性积极发展的最佳时期,有些则留待大学时代或工作实践中去弥补偿付。

在“学习好,一切都好”的单维评价下,中学生对自我的探索、内心的冲突体验得不到重视和认可,“自我同一性感觉”被忽略和否认了。同时,当他们尝试着探索人生与自我的时候,外界却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支持,由此产生的“理想”不确定感与“现实”的无助感之间的落差,又让他们体验到巨大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学校和家长有意为学生创造较为顺利单纯的生活环境,屏蔽了学生对自我的确认和体验,当“危机”来临时,学生由于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只能依赖于“权威”人物帮助其解决,从而无法对完整的自我进行确认和整合。(18.11.02《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