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书‘’到‘’读书‘’!
在日常生活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家里家外的事务多么缠人,甚至是我承担的工作压力很大的时候,我依然坚持读书。
读书,特别是阅读纸版的书籍,是我多年来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几十年来,读书让我获益匪浅,真正理解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作为六零后的我,小时候没有受过太多的苦,那时我的家庭条件与同龄人相比,算是较为不错的啦,父母都有工作,特别是父亲是部队的干部,收入也不低。在吃穿用住方面,我没有体会到多么艰难。
从四五岁时就很喜欢‘’看书‘’,因不识字就无法叫读书,只能叫“看书”。那时特别着迷看“小人书”,就是官称的连环画。家里开始有的几本小人书,不久被我翻看的一塌糊涂了。
给孩子买小人书,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会的一般家庭来说,还算是一种购买‘’奢侈品‘’的感觉。当时每个家庭收入都不算高,需要养活的人口也还不少。因此吃饭穿衣问题,成为摆在每个家庭支出的首位,至于给孩子们购买不当吃不当穿的书籍来说,作为家长的大人们,是个要在心底里盘算一番的事情。
至今还记得,我五岁那年为了买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小人书,在新华书店里上演过“满地打滚”的闹剧,把我母亲气的够呛,如今想起来,还是后悔不已啊。
那次是跟随母亲去百货商场购物,回来时路过新华书店,我就独自跑了进去。隔着柜台的玻璃,我看到许多花花绿绿封面的小人书,摆放在货架上。其中有一本封面是:一只模样像猴子的孙悟空,单腿站立,一只手扶着肩头横担的金箍棒,一只手卷起做手搭凉棚往远看的姿势,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内心里突发要看书的欲望,回身就跑出来,拉着母亲的手就进了新华书店,指着那本小人书,说什么也要买。
母亲看着那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书,和我商量:‘’家里不是有好几本小人书吗?你都看完啦,还要买,这本你看的懂吗‘’?
‘’我看的懂,家里的小人书我都看了好多遍了,没意思,我就要买这本书,你就的给我买”,我用威胁的口气和母亲不停争辩。
见我买书的欲望如此强烈,卖书的阿姨也在旁边搭腔,‘’这是刚来的新书,可好看啦‘’!
我那会就是个无法无天的小屁孩,那里知道大人们是为了生活仔细打算着花每一分钱啊,更不知道日子过得是多么艰难呢。因此,眼看满足不了我的要求,我就使出撒手锏,拉着母亲的手就往地板上躺倒,虽说出门时新换的衣服,此时此刻也不再顾虑了,就要打滚。
母亲被逼无奈,在大庭广众之下又不好发脾气,只能是掏了一毛二分钱,给我买下了这本书。满足了我的要求,眼泪汪汪的我,露出来满意的笑容,拿着新书,我是一溜小跑就回家了。当时一分钱就能买两块水果糖啊,一盒火柴才二分钱,一斤醋也就才八分钱。对于家庭生活来说,买书的费用那可是额外花费。
再到后来我上学了,读书认字后小人书就满足不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开始偷偷翻看父亲收藏的书籍。
当时每个家庭里的藏书,都是经过‘’文革洗礼‘’劫后余生的书籍。大多数是伟人语录,工具书记等。至于那些四大名著和外国小说等书籍都很少。
我那时就开始偷看父亲收藏的四大名著、俄国小说等等。因而一直坚持到现在,读书还是我最快乐的业余爱好。
从上小学后,我大多是趁父母不在家时,从父亲的桌上或是床头翻看父亲的书。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家每户的书籍都是“语录”或是“允许阅读的书”,能够看一些特别的书,也就是后来才知道的各种名著,实属不易。因为父亲是军人,而且是干部,所以还是有些特权,能够将图书馆里借出来的书籍带回家,也就给我创造了“偷看”的条件。
当同龄的小伙伴还在看《半夜鸡叫》、《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连环画书时,我就已经囫囵吞枣的看完了四大名著,特别喜欢看的是《水浒传》,记得是有插图的那个版本,看那些插图对我很有吸引力。当时,我虽不认识的字很多,但就是看看插图也就很满足了。
再后来,我还陆陆续续的看了如《古希腊神话传说》、《基督山伯爵》、《茶花女》、《老残游记》、《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七侠五义》、《红与黑》、《悲惨世界》、《封神演义》等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
我当时阅读这些书,对所有书籍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但是莫名其妙的感觉,使得这些书对我有无穷的吸引力,只要有时间和机会就偷偷的看。
在那样的年代,父母是不让我们阅读这些书的,说是怕我们“中毒”。我们在当时实在是想不通。说是怕我们“中毒”,难道大人们就不会“中毒”吗?哈哈哈,后来明白了,有政治原因,也有当年的那个时代因素。
自从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后,买书、读书就是我人生的一大享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时间,能够静静的阅读一本书,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人生最大的一种享受。
四年前的深秋时节,我慈祥的母亲因病去世。家里突逢大变,这使得我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悲痛之情纷扰的我无法静心看书。
逝者已逝,后人应节哀顺变。慢慢的我逐步走出了内心的哀痛。走出思念悲痛的方法,还是读书分散注意力。只有当我静静地走入书籍的世界内,沉浸在阅读的心流状态时,才真的能从思念亲人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忘我的境地。
爱读书之人,自然会热衷购买书籍。每每买回自己中意的书,就开始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阅读。看来读书这件事,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
阅读它增长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人生视野,我从中汲取了古今中外那些智者们的人生智慧,提升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常言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万种人。此为人生之大境界,也是每人都要努力完成的人生历程。
最近我在网上书店,又购买了一批自认为值得仔细阅读的书籍,大致如下:
1、《中国历史.》13(明史)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色;
2、《中国大历史》吕思勉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3、《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 托克维尔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4、《通往奴役之路》英 冯 哈耶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潜规则》 吴思 语文出版社;
6、《霍乱时期的爱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杨玲译 海南出版社。
近期购买的这些书籍,既有历史书籍,也有经济类书籍,还有些小说和政治哲学书籍。
作为当今中的社会一员,我们身处时代的转折期,国家和社会都在不停的变革,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氛围变幻莫测,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革。
我们该当何去何从,我们又如何去适应,我们如何安生立命,实在是无法一两句话说明白,也无法从现在社会上的各类专家和媒体的信息中看透,弄明白。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适应当下的生活呢?我自己的感觉和认识是要从过往的历史中去寻找启示和答案,要从国外的历史发展中和国外专家的书籍中,去寻找启示和答案。因此认真阅读和深刻学习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解决我们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困惑,才能处变不惊,才能苟存性命于乱世。
但愿我能够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明白历史的进程如何演绎,人们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吊诡中,明白该如何活着,如何能够活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