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感和距离感的变迁

2021-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清泉明月T_T

     

      年龄感和时代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国家来说,这种变化就更明显了。

    小时候,应该是刚刚记事的时候,七八十年代,日上三竿,在母亲的帮助下,从厚重的自织布做的被窝里钻出来,裸身穿上厚厚的棉袄、棉裤,早餐喝地瓜或者方瓜糊糊后,就跟着大人到前街去晒太阳。

        前街,是村子里一个社交场所,特别是冬天晒太阳最佳去处。因为这里有一堵三爷爷家的南院墙,太阳升起大家吃过早饭之后,老少爷们就聚拢到外边的墙根,穿着和我一样的厚厚的棉袄棉裤,或坐或站,开始了侃大山和捉虱子大赛(这个场景很容易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时候的人,棉袄棉裤都是清一色的青色,靛青那种,是将自织布送到染坊染的,里边几乎都是光光的,除了裤衩,没有其他的内衣或者秋衣秋裤,邋遢一点的,扣子掉了都不会补,用个地瓜秧子一捆,头上戴个看不出颜色的破棉帽子,脚上是沾着泥巴的大蒲鞋,三十来岁的人,胡子拉碴的,如果拿现在的眼光看,妥妥的一个五六十岁的老汉。四五十岁的呢,蹲在墙角里,佝偻着身子,耷拉着脑袋,嘴里含着大烟袋,或者吸完了挂在脖子上,一头是烟袋、另一头是烟叶袋子,眼窝里满是眼屎,两眼无神,很多人早上脸都不洗,因为没有香皂啊,判断一下年龄,怎么也得有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才有的状态。


      反观现在的人,既是五六十岁的男人,腰板挺直、步履轻快、面色红润、印堂发亮、两眼有神、头发整齐、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妥妥的棒小伙模样,比起那时候的三十岁的人还要年轻有精神。女人呢,也是一样的,过去穿着黑色的大襟袄,已过四十的妇女,头发握到脑后,用一个黑色的网兜网住,脸色因过度的劳累而十分憔悴,因为孩子多,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好像一直睡不醒的样子,除了去地里干活,不怎么出门,冬天不会像男人那样还能去墙根晒晒太阳,家里的众多孩子们这个哭那个叫,那时候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还是很严重的,很少有男人主动帮老婆分担家务,所有女人早早的就驼了背,四十岁的年纪,很像现在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了。

两种不同的年龄感,好似经过了几百年的变迁,其实,仅仅四十年,食物大为丰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穿戴打扮绚丽多姿,腰包鼓了、腰板直了、面色红润了、眼里有光了,人怎么会不年轻呢?

再说距离感。打及记事的时候起,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去镇上赶集,两条腿推车或者挑着担子,去县城办事,十五公里,也是步行,去四五十公里的地方赶集办事,照样步行。只有去更远的地方,才会舍得坐车,客车是有的,坐得人少,班次自然就太少了。所以,上次县城,感觉很是遥远,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件大事,特别是年轻人,每次去县城,总要带一些农村见不到的玩意儿。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来讲,每当在地里随着大人干活的时候,望望围绕在远处的群山,“山那边是什么呢?父亲去的县城是什么样子的呢”,贫穷和偏僻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靠我当时的认知,想破头自然也不会想象出外边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仅仅十五公里的距离,无异于现在的几百几千公里,甚至是遥远的南极。

后来逐渐有了自行车,我开始有了到县城的机会,再后来,到县城上高中,原来很神秘又神圣的地方,变得如此平常普通,放学后,骑着自行车,撒欢似的跑起来,半个小时就到家了。要知道,这十五公里,那些年的冬天,父亲经常用独轮车推着满车的石板,一步一步的丈量。再后来呢?开着车,十来分钟就到家了,每每拉父母来县城,父母满脸的感慨。

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进步,可以将几百几千公里的路程,由几天缩短成几个小时,可以将十五公里的距离,由几个小时,缩短为十来分钟,人对距离的感受,经过四十年的变化,彻底被颠覆了。

年龄感和距离感的变化,折射的是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精神面貌的巨大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