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
躁,从足,喿声。足,即人脚,使人能走动。喿,出现众多的事物。合为,出现众多走动的事物,不安定。
夏至已至,这几日的清晨,人未醒来之际,事前落过了雨,空气湿润,山雾潜伏。什么时候落得?大雨或是小雨?不得而知。水泥地上显现雨水沾湿的印子,泥巴地上零散的尘土,遇水成球,低洼处雨水沉积。雨停已久,日头被锁云后,难出来,闷热侵袭,燥热难耐。
如麻烦事临头,像生理期前期,又似重度失眠后的后遗症,坐立难安,同时,疲累不堪。
小朋友一个人撒欢似的在底下玩得开心。手里拿着两柄玩具枪,恣肆地对着胆大的公鸡,嘴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叫嚣声,不此疲惫。无邪年纪,任意挥洒,无饥馑之忧,无外来之力,全然自我的活法。即便是独自一人,也能置寂寞和无聊若无睹。
胖子回来,房间里好像多了人气,有了些热闹。我俩的话语仍然不多,想到什么就说出来,困乏时可以不用答话,留给彼此的温和空间最为重要。听人说,张之洞和张爱玲她爷爷张佩伦交往,“会心即答倦即默,茗碗无温聊一嘬”,我和胖子大概是达到这种状态。在她面前,我想说的比较多,但不能不停地唠叨世界观,点到为止的方法论才是关键。
曾和朋友讨论起唠叨一话题。缘起他在电话里对他家人不耐烦地说:莫啰嗦!我直说,不喜欢这种对待家人的态度。人是很奇怪的生物,在人际关系上,对自己亲近的家人任意妄为,对疏远的陌生人客客气气。这样是合情理,但又是不对的。中国式家庭要么说话内敛,要么针锋互怼,话语不堪,都不阳光和明亮,不如来得直接坦白。朋友明知家人的唠叨及这一特征的由来,与其次次忍受啰嗦和唠叨,人家好心变作坏事,去中止它,不失为上策。心平气和地去谈,把话说开,彼此正视问题和缺点所在,达成共识。
我没法预见等将来生了孩子后我是否会成为一个唠叨的人。因为关心和唠叨这两个形式挨得太近,控制不好,过度过分关心,就转化成了唠叨的表现。而克制关心,又会形成感情疏离,人情冷漠的味道。唠叨与否,却是那时之事,那时尚未来到。
此时,翻一页书,静候内心的片刻,安定于文字的沉静和寂谧。观望自我,你看它是混沌、麻木,还是轻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