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读书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闲来无事,在邻家串门,看到邻家小儿放在桌上的语文课本,随手一翻,看到了以上这首诗,哈哈,有意思!
想来作者一定和我一样无聊,没事儿出门溜弯儿,看到眼前的一方水塘,突然诗兴大发:
半亩水塘象一面打开的镜子,倒映在水塘上的天色、云彩不停地悠悠晃动。要问它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有点儿意思!
诗的首句以贴切的比喻写出了半亩方塘的清澈宁静,到池塘边一看,镜子边的水面映现出来回晃动的天光云影。作者抓住方塘的清澈进一步挖掘,写出了三、四句,以设问句进一步提出“方塘”为什么“清如许”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只有在“源头”才能找到答案,“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注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污浊、永远清澈。
哈,显然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使全诗的境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这景写的,作者是谁呢?
一看,原来是朱熹!
哈哈哈哈!
原来是他!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写,广注典籍,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的正宗地位。
但在我的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终日扎进故纸堆里无法自拔的斯文老头,怎么会有观景、写景的闲心?还写得那么清新脱俗,这是朱熹吗?
抬头看了看诗的题目,《观书有感》,我直接无语了!
诗中根本找不出一个“书”字!
是编辑搞错了?还是排字工人排错了?
不可能!这可是全国通用的初中语文课本,怎么可能出这种错!
无奈之中,又将这首诗细读了两遍,不由得拍案而起。
太厉害了!
原来是一首借景明理的诗!
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将书比作方塘(取其形),将“塘”面比作镜,形容其清澈,妙,太妙了!
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只有真得书中三味之人,才有如此灵气流动、思明神爽的感觉,高,实在高!
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清”借水之清澈,暗喻人要心灵澄明,非得认真读书不可。
四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比喻新知识。
妙呀!
前两句写景,已现读书之“趣”,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独特而深切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用来劝学,比那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陈词滥调高明多了。
我禁不住仰天大笑,在邻家夫妇及其小儿惊诧莫明之中扬长而去,边走边喊:
我-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