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书房·趣享读书二三法
都说现今是个焦虑的时代,物以稀为贵,安心静意成了奢侈品。所幸我跟博尔赫斯一样,通过阅读,在时光的流逝中找到了心安之道。在阳光洒满桌台的午后,在窗外雪花飞舞的书房,在陌生城市偶遇的咖啡店,在出行归来的高铁上,手捧一本心仪已久的新书,慢慢翻开,任文字如音符般在手心跳跃,和作者心神交汇,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新奇、静谧、幸福感爆棚。
我爱读书,每天抽空看一点,集腋成裘,新年的时候算了算,去年一共读了52本纸质书,27本电子书。有朋友说很想读书,但奈何时间不够、精力不济、收获不多,我觉得可能还是时间管理和方式方法的问题,这里想和大伙分享一点自己读书的法子。
对我来说,读书不单是学习或消遣,而是生活习惯。一般而对我来说,读书不单是学习或消遣,而是生活习惯。一般而言,我早晨起床、洗漱、运动、吃早餐时,会同时听书和新闻资讯,因为很多听书产品是半小时帮你浓缩一本书的精华,我就把它当做导读,如果我对哪本感兴趣,就去买纸质的来读。中午休息时,我喜欢看些杂志报刊,如《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和《第一财经周刊》等,选题和观点都很棒,可读性趣味性也极强。下班收拾停当后,就是大部头纸质书的精读,一杯茶一本书,手机关机门关上,一读忘时光。晚上睡前,躺在床上用Kindle看一些小说类故事类的书,好入眠,不知不觉中,像《大秦帝国》、二月河的清朝帝王系列就这样一页一页翻完了。剩下的闲散时间,像上厕所、坐公交、等开会之类,用手机碎片化阅读些文章,发现好的就往云笔记里分类储存,说不定啥时候就有用。这个方法的难点就是要用曾国藩的“日日不断”之功,风雨无阻的自律坚持,还要克服各种分心分时分神的诱惑邀约,但时间久了,功效自见。
读书不光要眼到、嘴到,还得笔到、心到,方能意到而有所得到。读书时做笔记,是我汲取、消化书中所得的方法。有时候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录(这是我首选纸质书读最重要的原因),但要有层次,有趣的部分用荧光笔圈划,体悟心得部分用黑色笔写,联想发散部分用蓝色笔写,极重要需醒目关注的部分用红色笔写,这样再翻开书时就一目了然了。朋友张阳老师说,这样在书上做笔记是和作者聊天,所以我的书不借人,朋友开口借我宁可买本新书送他,因为书里有我和作者的聊天记录,看见这本书,我就能想到和它之间的缘分和故事。
除此之外,我还有四个笔记本,1号记读书写作的经验方法,2号记读书感悟(文化思考),3号记读书感悟(个人言行思考指导),4号是嘉言抄。如此分门别类,大脑手脚过了几遍,书中知识就像下锅的菜一样,熟了。
读书还有一套联想法,看一本书往往这个点上想到一本什么读书还有一套联想法,看一本书往往这个点上想到一本什么书,那一页上又关联到另一本书,有时候一本书翻完,十好几本书都跟着找来看过了,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的床总是三面环书的缘故,都是一本本积攒出来的。所以,一本书看似一个完整的个体,其实就各个知识点而言,又可以和其他的书拆分到一起,故而《论语》有拆分的读法,刚刚过世的李敖先生也经常把书拆开,按照他的分类法门重新整理整合。
最后,再分享几点我选书的习惯。首先是有针对性的主动搜寻,比如我之前对时间管理很感兴趣,就主动上网查找了很多相关的好书,有时候一本书里会提及对作者有影响的其他好书,《奇特的一生》、《只管去做》、《把时间当做朋友》、《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法》等书就都是这么找到。其次是关注自己喜欢的作者,他们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会有新书发布和好书推荐,《六神磊磊读唐诗》、梅雪风的《虚无的质感》等,都是这样入手的。还有,好的读书网站、机构和报刊经常有书单推荐,挑几个和你志趣相同的,会淘到很多有趣的书。当然,最美的一种方法,就是逛书店,在如诗似画的阅读空间里来一场和书面对面的邂逅,上个月我去北京,在蓝色港湾的西西弗书店,看他们自己定制出版的第一本书——《月亮和六便士》,装帧和设计让我爱不释手,尽管已有三个版本了,还是忍不住买了一本。
有些人嫌纸质书贵,不肯多买,可是你要知道,你只花一顿饭的钱,就买到了别人可能是一辈子的思考结晶,还不够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