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是去向外寻找什么 Day 17
“那些为了获得欢乐、得到他当前缺乏的东西的人,其实是在远离他自己。”
“我们最初的旅行会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说其实去哪里并不重要。在家的时候,我梦想着我将沉醉于异域之美,丢掉忧伤。我打点行装,拥别朋友,登上跨海的船只,最终在那不勒斯醒来,却在枕边发现那个不变的事实:那个我原本逃避的、毫不妥协的、忧伤如故的自我。”
“坚持你自己的样子吧,不要去模仿。终生修行积蓄的力量能让你每时每刻展现自身的天赋;但如果你模仿他人的才能,你就只能风光一时、不得始终。每个人最独特的才能,是只有造物主才能教给他的。在一个人自己展现出来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才能到底是什么。”
——《自立》
这一段,爱默生批评了美国人迷信旅游,而将一些大洋彼岸的古老国家当成文化偶像。他认为这是一种缺乏教养的体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出于幻想而对目的地倾倒的旅行,是为了逃避自己周遭的生活。由于感到自身的匮乏,才去追寻远方的事物,而忽视脚下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忽视了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因为厌恶自己的出身,不免想要到外面去印刷一张更好的名片,来洗脱自己;但这是办不到的。模仿异邦文化的品位,借助他人的眼光看事物,都是在遮蔽、否定自身本来有的价值。
更何况,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本身,当成一场旅行,也像应有的旅行那样全心全意对待每个瞬间——旅行也许本就不是生活的必备。
无数大家的偶像康德老师,一生未出过所在的小城柯尼斯堡;被康德老师看做前辈大师的斯宾诺莎,后半生都在荷兰的一座小城里磨镜片、著书;老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里也就是在周朝国家图书馆里,参透了大道。
《道德经》里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走出去得越远,离自己越远,反而能够知道的真相越少——能知道的都是些无关紧要信息。一个人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真相,并不在外面;旅行的目的也不是在外面,不在于向外寻求、获取、用古老和符号给自己打上标签。
旅行的目的地也好,生活本身也好,都不是原本客观地在那里,等待我们去经历和度过的。与其把目光全然投向外面,不如把一半重心放在自己这边。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还没有成为他自己,而他正在变成他自己——而所有的这些经历着的、度过了的和正在成为的,都是自我在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