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学徒#30. 微信——《互联网的未来》所预言的「封闭」
最近希望了解上世纪的互联网,大概是围绕三本书:《PC 迷幻纪事》,《数字乌托邦》,和《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的未来》是 Jonathan Zittrain 的书。Zittrain 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创始人,这个中心就是专门研究网络空间的,尤其是互联网相关的法学事物。有趣的是,Zittrain 拥有一个超级酷炫的个人网站域名——www.jz.org。个人能拥有一个这么短,同时与自己名字契合的域名绝非易事。这会让我觉得《互联网的未来》至少不会是一本粗制滥造的书。可是,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非常让人失望。
读到中文版第16页时,文中谈到 FIDOnet,正文居然有这么一句「FiDOnet 的中文名叫『惠多网』,这是一个早起的 BBS 软件,可以安装在大多数 PC 上」,我感觉甚是奇怪,一位美国教授写的书居然会在正文中谈起 FIDOnet 的中文名,也太莫名其妙了。后来发现作者在自己的网站公开此书的 pdf 版本,看了原版之后发现这一句是译者自己加上去的,而且是不加任何说明地给此书加内容。
类似的不严谨的态度还多次出现,第 65 页两次谈到了 AOL,在同一页中居然一次是译为「美国在线」,另一次是直接保留「AOL」的说法,前后翻译方式不统一。第 83 也居然将「iPod」写为「Ipod」。此翻译的粗制滥造程度可见一斑。
在豆瓣上有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写的莫名其妙」,其实我是有同感的。但是为什么莫名其妙,翻译问题至少该部分买单。如果一本译著很烂,请不要轻易怀疑作者的水平。
当有人谈起 90 年代的封闭网络的时候,我是很难理解的。《互联网的未来》为我解除了一些疑惑。90 年代,AOL 为网名提供接入网络的服务,但是它并不是想把你接入开放的互联网,而是想把你接入他们私有的网络,它们封闭的花园里自己的新闻、搜索引擎、聊天室、电子邮件系统等等。在这个花园里,有用户想要的一切,而且,这是一个被高度控制的花园,它是安全的、它的体验是一致的。
walled garden尽管这样的私有网络受到更多的「照料」(控制),但是它能提供的自由度和内容丰富度更互联网比起来还是过于有限。也就是这样,互联网开始普及。
从历史来看,开放占了上风,常常战胜封闭,比如互联网战胜了私有网络,PC 战胜了打字机等封闭的专用型设备。虽然如此,但是 Zittrain 还是担心封闭的系统会崛起进而占据主流,尤其是在封闭的 iPhone 一代出现之后。第一代 iPhone 是封闭了,而且乔布斯以此为自豪,他希望对 iPhone 有全方位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用户体验。
封闭会带来更多的安全,开放会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两者之间并不是二选一的,iPhone 比 Android 更加安全,但是灵活性却更差,很多能在 Android 上实现的功能(比如清理内存、比如骚扰电话标注等等)都不能在 iPhone 上实现。iPhone 一代的开放性比现在更差,那时候甚至都没有 app sotre,iPhone 的所有体验都控制在苹果手上,没有第三方能私自开发程序跑在 iPhone 上。直到 app store 的发布,iPhone 才开放了部分 API ,让 iPhone 能跑第三方程序。接下来几年 iPhone 也越来越开放,app 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了,现在甚至不通过 app store 安装 app,而是通过类似于下载安装包那样的方式安装了(对,就像安卓那样)——比如 f.lux。
iPhone 也在寻找「封闭」和「开放」之间的平衡线。
在思考界限以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怎么的封闭是好的封闭?怎样的开放是好的开放?
微信拥有「微信开放平台」,通过接入这个平台,第三方的 app 可以直接分享内容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好友——比如在QQ音乐分享歌曲到微信好友。而事实证明,这个「开放」平台是有限开放的。快的打车的红包、支付宝的红包、网易云音乐等等 app 都被封杀过,不能分享内容到微信朋友圈。
Uber 相关公众号遭到封杀最近多个 Uber 相关公众号遭到封杀,但是公众号主也无计可施,要知道《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是有这么一条的:
你理解并同意,因业务发展需要,腾讯保留单方面对本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服务内容在任何时候不经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变更、暂停、限制、终止或撤销的权利,用户需承担此风险。
在「任何时候不经任何同意」的条件下腾讯可以单方面变更服务。这是多么强势而独裁的条款啊!要经营微信公众号,就是要承担这样大的风险。
这恰恰是 Zittrain 预言和害怕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建造封闭系统。
微信的封闭随处可见:朋友圈只能在手机查看,微信公众号文章不可以加链接(谢谢曾樑的指正,实际上企业认证的号是可以加链接的),iOS 微信的分享按钮并不采用 iOS 系统的通用分享接口,iOS 微信中打开网页不使用 Safari Viewer。我并不反对封闭,但是微信的封闭更多是为了商业需要,而非用户体验需要,这样的封闭多少有点可恶。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击下方的「喜欢」,关注我,或者分享给更多的人。本节目每周五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