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社会心理学01

2021-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秦哪

[美]戴维·迈尔斯  中译第11版

第一章/第二章

    1、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曾写道:“我们人类“首先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可能性。”

    2、我们总是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我们会错误的解读自己的心理,我们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感受——如果我们现在失业了或者失恋了,一年之后我们的感觉会有多么糟糕,如果我们现在中了彩票,一年或一周之后,我们的感觉会有多好,我们还常常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未来,例如在买衣服时,年近中年的人仍然会买紧身装(我估计会瘦几斤),很少有人会更现实的说,我最好还是买宽松点的,因为我这个年龄的人通常会发胖。

    3、作为研究人类的一门学科,心理科学不探讨生命的终极问题: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们的终极使命是什么?但社会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去追寻和解答一些非常有趣和重要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完全是关乎生活的——你的生活:你的信念,你的态度,你的社会关系。

    4、是否会把空中移动的光点看成飞碟,或者在馅饼上看到一张脸,这取决于我们的知觉定势。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同时也在看着自己的鼻子,如果大脑没有预先设定,你将知觉到某个物体,它便把这个物体阻隔在你的意识之外,我们对现实的知觉,会被我们的预期所左右,这种倾向是人类大脑的一个基本事实。

    5、指导我们行为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是我们所构建的社会现实。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体验那种后见之明。须臾之间,我们因突然洞察了使事物得以发生的种种力量而不觉得惊诧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能记错自己先前的观点,我们对将来事物的预见性判断可能出现错误,这种错误与对过去的错误记忆共同导致了后见之明偏差,也被称为我早就知道了现象。就像丹麦哲学家、神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那样:“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的。”

    7、我们有时也会为自己所犯的“愚蠢错误”(没能更好地与人相处,或是没能更好地应对事情)而自责不已。当回头看时,我们就知道当初到底应该怎么做了。“我早就该想到期末的时候会有多忙,早就该开始写论文了。”但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过分苛刻,我们忘记了事后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当时并非那么明显。

    8、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似乎显而易见的结论,因此它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实验研究表明,只有在事实揭晓之后,结果才显得显而易见,这种后见之明偏差(我早就知道了现象),常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9、“一般而言,你怎么看待调查?”,“说实话,我觉得调查实在太多了点儿,我还认为,他们通常都会变成自我实现预言,大家总免不了受他们的影响。”,“事实上这绝对是一个误解,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93%的回答者认为调查无法左右他们的意见。”“那好吧,那么可能是我错了。”“那我把你放在意见不确定的那一类,你看怎么样?”

    10、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僧侣询问他能否在祈祷时抽烟,结果被一口回绝了,一个朋友建议他换一种问法:能否在抽烟时祈祷?

    11、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实际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我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常常出现透明度错觉。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脸上就会清楚地表现出这种快乐,别人会注意到。事实上,我们的表现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模糊不清。同样的,我们也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显著性。如果我们不小心按到了图书馆的警铃,或者无意冒犯了别人,我们可能非常懊恼(“大家都以为我是一个怪人”),但是研究发现,我们所遭受到的这些烦恼,别人经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也可能很快就会忘记。这种焦点效应和与之相关的透明度错觉,只是我们的自我感觉和我们的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两个例子。

    12、焦点效应,是指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要多。透明度错觉,是指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13、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是围绕社会比较而进行的,当别人不漂亮时,我们就觉得自己美丽或英俊,当别人迟顿时就觉得自己聪明,当别人冷血时就觉得自己有同情心。当我们评价某个人的表现时,不可能不把他和自己做比较。社会比较同样会给人带来烦恼。当人们的财富、地位或业绩增长时,他们会提高对自己成就的评价标准,当人们攀爬成功的阶梯时,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我们将自己与做的更好的人进行比较。

    14、人们在预测他们的行为时,同样会犯错,他们往往只看到积极的方面。约会中的情侣往往过于乐观的预言他们的关系会天长地久,感觉他们肯定会是永远的恋人,而其朋友和家人常常比他们有更好的了解。如果你恋爱了,你又想知道这段感情会持续多久,那么不要问你的心、去问你的室友吧。如果你想预测你的一些常规举动,例如你在打电话或看电视时笑的频率,你的亲密朋友能给出最精确的评估。在行为预测中,最常见的一个错误是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称为规划谬误],如何才能提高对自己行为的预测能力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参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

    15、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走;当它消失以后,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有过;当它回来时,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消失。——乔治·麦克唐纳

    16、我们的直觉理论似乎是,我们想要,我们得到,我们快乐。实际上,我们常常“错误的想要得到某些东西”。我们通常会认为,如果我们的候选人或小组赢得胜利,那么我们会高兴很久。但多个研究显示,我们易受影响偏差的影响——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这些好消息带来的情绪痕迹消失得比自己预期的要快的多。在消极事件之后,我们尤其会倾向表现出影响偏差。“你所关注的事不会带来你所以为的那样大的改变。”

    17、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试图通过变漂亮、富有或受人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对真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进一步讲,如果良好的自我感觉成为我们的目标,我们就不易敞开心扉接受他人的批评,而是会更加倾向于去抱怨别人而不是与他们产生共鸣,更加强迫自己追求成功而不是在行动过程中享受快乐。时间久了,如此寻求自尊并不能满足我们对能力、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深层需求。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开发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才会为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18、在接受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后,如果你想象自己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得成功,那么你在任务中的表现会胜过那些想象自己是失败者的人,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19、许多人分不清自我效能和自尊,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家长经常会鼓励你说:“你是特别的!”(目的是建立自尊感),而不会说:“我知道你能行!”(目的是建立自我效能感)。一项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的反馈(“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会比自尊的反馈(“你真的很棒”)引起更好的表现。

    20、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现象是人们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进行自我服务归因,能够激活与奖赏和愉悦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解释。在那些既靠能力又凭运气的情境中,比如游戏、考试、应聘等,这种现象尤其明显,人们往往认为成功源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

    21、专栏作家戴夫·巴里提到:“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无论年龄、性别、种族、经济地位或宗教背景,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22、自我服务偏差表现的四个方面:①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和外在的因素。②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③盲目的乐观主义。④虚假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23、对某些人而言,有意识的自我表露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获得社会赞许。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这些人往往赞成“我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表现得像社会中的变色龙——他们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合拍,他们很可能会支持一些其实他们并不想赞成的观点。

    24、自我服务偏差、虚伪的谦逊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无论我们是引人注意、胁迫他人还是表现出无助的样子,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

    25、自我效能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就遇到失败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而那些有关盲目乐观以及其他形式的自我服务偏差的事实,提醒我们自我效能感无法解释自我在社会事件中的全部问题。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这一对相反的事实——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差——使我们想起300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的一段话: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

    26、感受到爱是社会排斥的对立面,爱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实验研究表明,在看到自己所爱之人的照片时,沉浸在爱中的人所感觉到的热疼痛会显著减弱,社会排斥是一种真实的疼痛,而爱则是天然止痛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