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2020-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幕遮兔子
1959年,鲍勃·迪伦只有18岁。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音乐史上的传奇,也不知道自己以音乐人的身份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翻烂了《在路上》,后来他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以至于很多年后,他会在全国巡演过程中,专门赶往凯鲁亚克的坟墓前致敬,重读《在路上》。
披头士乐队的名字就来源于《在路上》;乔布斯在《在路上》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
我觉得,《在路上》之所以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最让人着迷的,绝非主人公花天酒地、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而是他们身上和生活死磕的勇气。
我们总是想着,存钱,好好工作,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们却告诉我们,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物质财富不是唯一的成功。
《在路上》是我想推荐给每一个人看的书,但老实说,它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但是——一旦熬过最初几十页,就会迎来一种极其莫名、摧枯拉朽般的阅读体验,巨大的能量喷薄而出,拉扯着你读下去,直到一口气读完。
分享一些文摘:
1.我总是惊讶地发现,我不假思索地上路,因为出发的感觉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满了可能性。
2.我只喜欢一类人,他们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刻,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抨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以。
3.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