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跬步集39
常识拓展认知的范围并影响人们的思考与判断。如①做事情有条理、有层次常被夸为“有板有眼”,这和板子、眼睛有什么关系吗?②古代用“布衣”代指平民,那么“白衣”和“乌衣”又分别代指谁?《懂一点文化常识》
常识:跬步集39做事情有条理、有层次被形容为“有板有眼”,其实与“板子”和“眼睛”没有任何关系。“有板有眼”这个成语源自戏曲表演中的一句行话,戏曲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字数有多有少,曲调有快有慢,一律用“板”和“眼”来控制,这板眼就是通常说的节拍。
乐曲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比如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如果演唱者节奏感差,强弱不分明,就叫“走板”。“走板”由此就有了一个比喻义一—说话离开了主题或不恰当。
“有板有眼”原指唱腔合乎板眼节拍,也就是合乎规矩。做事合乎规矩,自然就有条理、有节奏、像模像样了。这就是把一件事做得稳妥精彩,会被夸为“有板有眼”的原因。
戏剧行话跨行引申,大致可归功于票友。票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戏曲艺术的“粉丝”,他们是连接戏剧界与市井间的纽带,常常将戏台上的行话演绎到民间。“有板有眼”的引申,大概就是经由这一渠道而来的。
古代用“布衣”代指平民,那么“白衣”和“乌衣”又分别代指谁?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穿衣打扮是不能像现在这般随意的,服饰除了有御寒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外,更是一种社会符号,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社会礼仪的一部分,被打上了阶级烙印。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擅长使用修辞的民族,借用事物的突出特征代指事物整体就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示服饰的“布衣”“乌衣”和“白衣”在历史上也曾被借用来代指某一社会阶层的人。
“布衣”本是用葛织品、麻织品或是棉织品做成的粗布衣服,因这类材料相对丝更容易获得,价格低廉,穿着者一般为平民百姓。因此便借用布衣来指称平民百姓,后来也泛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白衣“本指白色之衣,因无官无位的在野平民常着白衣,故用白衣指代。隋文帝在位时下令改变服色,规定庶民不能穿黄色,只有皇帝和百官才能穿黄色。而平民除了下层人物仍然穿褐色衣服以外,一般都穿白色。刘禹锡的《陋室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也就是“白衣人”,后来也泛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乌衣本指黑色的衣服,最早穿乌衣的都是士兵,因而“乌衣”最早是指代士兵。说到“乌衣”会让人立刻联想到“乌衣巷”,其得名也和士兵有关。
三国时期,东吴禁军驻扎在今南京夫子庙文德桥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军队被称为乌衣营,驻地也被称为乌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