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和前台产品设计
上一篇随笔的带娃部分,引起读者的反响,追加一篇。
几年前翻译过一篇英文解释用户黏性的,大体描述一个闭环的过程,当时还没娃,现在翻出来看看,真的是和不同年龄读三国水浒红楼梦一样,能读出一本新书来。
先贴一下这段翻译,顺便加点备注:
1、预期
首先在操作的最开始,明确告知用户这个动作“对用户来说”的用途,产生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对公司、对开发人员来说的用途,而是对用户的用途,这就是小马哥说产品设计必须能1秒内把自己变成sb用户的原因。
2、过程
其次,尽量让操作过程直达目标,将次要内容隐藏。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改进页面简洁度能提高回头率,确实,页面的简洁,和用户的再次回访,是有点跳跃的,用缩短期望->反馈的周期来解释,也不错。
3、反馈
随后,无论用户在第二步做了什么,注册也好,发帖也好,评论也好,订阅,点赞关注也好,下单也好,都要给恰当的反馈。
4、循环
如果用户响应这个反馈,再次来访问,那么循环这个“产生预期-发起交互-得到反馈”过程,三次左右(这个数字毫无科学依据,纯粹是好听)的成功交互,就可以产生潜意识的“安全感”,黏住了。
这就是翻译全文了,当时看的时候,很显然的,从信息结构和页面相关元素的聚集性、重要次要的区分、隐藏折叠的技巧等各方面都可以聊,这些内容在各种产品和UED社区都有一大堆了。
我们换个角度,用这段话来看看带娃:
1、首先我们给娃建立期望的时候,有没有站在“娃的角度”?
我之前有篇文章写过,小孩子处于半双工模式,只能在一个时间段里处理一件事情:输入、或输出,而大人已经处于全双工模式,可以同时处理输入输出。
和小朋友的沟通其实类似于网站、APP和用户的初次沟通,想要表达的太多,反而会影响主题。
前几年的app都做得和满汉全席一样,现在的新贵,不妨看看,是不是一页只说一个事儿,而且期望必须建立在对方的角度--抓住小朋友对生活感兴趣的瞬间。
2、如何加快期望到反馈的周期?
带娃和做互联网一样,有冷启动的难题,最开始大家都是用冰淇淋啊、看小猪佩奇啊之类的,诱惑小朋友背古诗(别说你没做过)。现在新app又何尝不是拼命送钱,或者邀请好友免费送?
是烧钱的b2vc模式,还是创业老手,差距就在于,如何缩短从冷启动到产生黏性这个过程。带娃也是一样的(而且带娃不用担心有人刷优惠券,还稍微简单点),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起,来自小朋友的、自发的反馈周期。
可能你第一次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是靠冰淇淋的,不管得到什么反馈,迅速、急速地重复这个过程。古人说教育靠自悟,和所有古话一样虽然对但是都和没说一样,我的理解是,自悟就是指推动由物质诱惑产生思考和回答,到自发提问、思考和回答。
如果3-4岁的黄金期结束了还要靠物质诱惑来推动被动学习,可能。。。。整个项目都需要回滚了。
3、那么问题来了,有了回答以后,如何反馈?
现在非常流行AI机器人,你打字以后,他根据数据统计、分析一下语料,然后通过api帮你买买东西订订机票啥的,好像很牛逼。
个人觉得,认为这个牛逼的都是太年轻的朋友们。你随意找个带过娃的,在没有任何教授的情况下,小朋友的回答就已经展现出联想、分类能力了,而且远超现在的AI理解和发散能力。
类比一下网站设计,在早期软件公司时代,设计内容只有一路顺风的主流程,任何地方错了,就报个错误原因(偶尔还只有错误码,而且错误码还可能是错误的),而现代的交互呢,基本上都会站在用户角度提些建议,哪怕卖个萌也好。
那么带娃的时候,极大的可能,你的问题会得到离散程度很大的各种回答(这其实是说明人类还是比计算机有用的最大证据之一,好吧不扯远了),这时候你有几种选择:
--发在朋友圈,说我们家娃童言无忌太萌了哈哈哈。
--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自负,指出正确或错误,正确就送糖,错误就说傻孩子.
--让他自己问妈妈/奶奶
--我知道你读到这里也猜到我会写啥了,反正前面几个都是很可能会产生项目回滚的。
尽可能在这个阶段去找一下小朋友给出离散答案的逻辑,注意这个逻辑是小朋友的天性,dna里带来的,可能是什么神仙、外星人、未来穿越者之类的赋予的,一旦在年龄增长的时候丢失了,后面就靠不靠谱的家长和老师去重建了,这就是所谓的买椟还珠了--你觉得你能比神仙、外星人、未来穿越者之类的还厉害么?
4、闭环去哪找?
形成良性循环是一个非常怎么说呢,理想化的假设。
还是从互联网说,我们知道100个创业网站,能活2个就不错了,市面上连续创业(失败)家非常多,套路都很熟,先烧钱来第一次接触,然后测试核心功能是不是留得住人,然后倒闭或者扩大融资。
为什么套路这么简单,成功率这么低呢?因为从冷启动到形成闭环,是属于一个“烧香”的过程,太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即使是咨询公司的算命方面的专家,成功率也并没有看到高多少(可能还低一些,因为不懂技术)。
ok那么带娃呢,这事儿不能随便重来对吧。我自己能想到的就是,尽可能在小朋友还能回答出你预想不到的答案的时候,刺激他们尝试自问自答。童年是很漫长的,不过这段胡言乱语的期间并不太久,哪天他们变成乖小孩了,那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上限,可能已经定了,后面几十年都是走个过场而已了。
写到这里,还是要反省一下,在3-4岁的黄金期必须要多陪小朋友胡诌聊天(当然还要确保不是帮倒忙的那种陪),这方面做的真的很差,唉。。。。。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