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意义
最初我以为是梦想
之后我以为是父母
再后来我以为是自己
却原来只是生命本身
它的渴望与追求
——《奋斗的意义》
(每日一诗,第800首)
有的时候,免不了思考,奋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梦想,为父母家人,或为自己,却原来只是生命本身。
中国人经常讲的一句话:知足常乐。
用普通的眼光来看,这似乎并不是一句激励人前进的话,而恰恰是相反的含义,因为我们听到这句话的场景往往是这样的:
你在努力追求某个东西却不得,心生懊恼,别人会劝你知足常乐,就好像要打消你的进取心一般。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生活当然要知足,因为懂得满足,懂得感恩,把目光放在自己的拥有上,才会觉得快乐,但知足常乐并不代表知足了就不追求进步了。
相反,一个人在获得满足感,身心愉悦的时候,他更愿意追求上进,而且那不是被外界所迫的压力,而是来自内心自发的动力,那时候的上进是不用“追求”的,而是一种习惯和本能。
从心理学理论来说,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即使生存需求排在第一位,比如那些看着很贫穷,他们明明该好好努力,但是却仍然有好吃懒做的人,因为没有养成“努力”的习惯,这大概是个思考题,可以好好想一想。
这一点在看之前香港的一档综艺节目《穷富翁大作战》时深有体会,节目里,富人与穷人身份对调,体验对方的生活。
富人不理解穷人为何如此潦倒了却还不去全心全力拼搏,甚至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休息时宁愿追剧而不是想着怎么改善生活。
但他们也理解了,当他们真正处于穷人的处境,为了生计整日奔波时,他们也只能忙顾于眼前的一日三餐,而无法生出更多的雄伟志向。
所以,被迫去上进和习惯了上进是不能等同的,带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奋斗最初是为了满足物质,但是当精神上也满足了的时候,为何有人仍然会选择继续前进呢?
那或许是生命本身的渴求,没有外在的束缚,它仍然是向上的,这才是生命的源动力。
而如果它是被动地,被很多外界的动力推动着往前走,它反而会生出叛逆之心,不愿往前走,甚至还可能去往相反的方向,所以我们才说,外在的刺激或激励并不是越强越好,超过一定的负荷,也许会反过来成为阻力。
但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很容易被外界裹挟着前进,身心俱疲,或许我们应该从生命本身寻求动力,你内在真正的渴求是什么?
生命是一条从出现到消失的路,该怎么走,看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就自己赋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