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三招,让用户爱上你的产品
近期,“资本寒冬”的说法甚嚣尘上,愚以为,资本的冬天,其实是创业者的春天。因为寒冬的来临,会让一些原有的泡沫破灭,某些行业甚至会重新洗牌,从长远来看,这一定是个好消息。真正有实力的创业者是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洗涤,大浪淘沙后剩下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对于企业来说,所谓“价值体现”就是产品。成立一家优秀的公司,不等于能做一款优秀的产品;一位好的创始人,也不一定是一位好的产品经理。千里之途,始于足下,更多时候,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决定着一个初创公司能否在初创期生存下来。
如何让用户爱上你的产品?这是许多产品经理或初创公司创始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小黑整理了一些产品老司机的经验之谈,今天便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为广大初创型公司带来一些帮助。
注重与用户的互动
对许多创业型公司而言,有了主意马上招聘技术合伙人,全权负责产品设计,但由于担心创意被窃取,全程“保密”,不与用户产生任何互动是非常常见的思路。
一旦产品缺乏与用户的互动,就很难健康的成长。由于初创公司的开发效率不高,人员数量单薄,一个团队可能需要没日没夜的工作,才能在半年内开发出一个充满漏洞的产品。
如何高效的生产出让用户喜爱的产品呢?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创业初期,只设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与原型设计人员三种职务,创始人可以自己担任产品经理,但必须要有人负责这三项工作。
集齐这三种人才,产品设计就可以迅速展开,创建体现用户的高保真模型,同时注意邀请目标用户验证产品模型。这样,有问题后也能高效的修改。
要注意的是,因为过程中及时邀请目标用户参与内测,产品也不仅仅是“产品经理”自己喜欢的产品,更是能打动用户的产品。
很多人都觉得,成功的创业一定是前无古人的颠覆,但事实未必如此——成功的产品往往不是新鲜事物,而是把已有的产品做得更好、更便捷,解决过去没能解决的、对于用户而言非常重要的那些问题。当你的产品完全在用户体验和情感支持上超过了旧的同类产品,就是成功的创造。
这需要创造者做到:对目标市场和现有产品的缺陷都有深入研究;了解最新的技术,争取解决过去因为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的产品缺陷。
“只要市场上还有蹩脚的产品,就还有机会。”
注重情感体验
苹果公司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作为一个硬件公司,他们做到了三点:硬件为软件服务,软件为用户体验服务,而用户体验为用户的情感服务。这样,产品才算是真正直击到了用户的需求。
被竞争对手超越的恐惧和“贪婪”,驱使着企业级消费者去购买能那些提升他们效率和效果的产品,而决定大众消费者是否买单的情感则更加多元:他们可能因为孤独想要被爱而去购买一个产品,也可能也为了满足自豪感、区别自己和其他人去购买产品,甚至有可能是因为想赚更多钱的而去花钱。
所有的设计归结起来,都需要为情感服务。
于是,出现了以下问题:通过什么途径满足这些情感需求?哪种视觉设计能抓住这些情感?哪些功能更能满足这些情感需求?哪些产品特性阻碍用户宣泄情感?
产品设计者可以做的是:开展原型测试,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观察测试者是否能顺利使用产品,别忘了了解测试者的情感需求。
另外,不管有没有意识到,一款产品的“颜值”和总是影响着我们对他的情感,所以视觉设计很重要。而“颜值高”但非常”任性“的产品也不是那么可爱,所以,可用性测试也很重要。
除了正向去考虑如何让用户开心,反向思考人们为什么不开心也很重要。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前雅虎副总裁杰夫邦弗特说,“愤怒的用户决定着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些必须要被解决,但人们又讨厌去解决的问题,是产品经理抓住情感需求的捷径。
除了这些通用的手段,产品经理们还把消费者分类,分别去审视他们的情感需求:技术爱好者、非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和观望者。
其中技术爱好者仅仅因为新技术就能对一项产品产生好奇,但其实他们并不是研究用户情感需求最好的范本。同理,只购买最好产品的理性消费者和超理性消费者,以及跟从大众的观望者,也不是最重要的人群。
反而是非理性消费者,那些极端化了用户情感,但又与大众情感方向上保持一致的人,应该是产品经理们最关注的对象。
抓住情感需求看起来是很玄学的东西,但这位资深产品经理却给了你很多诀窍和理论去达到这一点。最能把握住大众情感的人,并不是最情绪化的那些,往往是理性的去分析的那些。
三种产品,不同对策
根据服务对象的区别:可以把产品分成三种类型——网络服务类、企业服务类和平台类。
大众网络服务直接面对目标用户,不需要销售团队和分销商搭建桥梁,可以更直接的与用户互动、沟通,随时验证新产品创意,实时观察用户的反应。
企业级软件的销售对象,主要是企业,而不是个人消费者(小型工作室、家庭办公室和其他小企业更适合被划入个人消费市场)。
平台产品指的是一类基础软件,应用开发者能在其基础上开发应用程序:操作系统、运行环境、web 服务、游戏开发平台以及应用平台。
而对于三种产品而言,有一些共同的注意事项: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必须同时精进,减少系统故障和缺陷,必须保证产品的高可用性。
但因为服务对象的区别,三种产品在打造时有一些对策区别,尤其是在对待用户的意见上。
对于网络服务类产品而言,用户数量往往非常高,这时候我们应该寻找出一群最典型的目标用户,并且邀请他们参与产品的测试,常常和他们互动,一方面能精进产品,另一方面也给了他们更好的用户体验。
对于企业服务类产品,很多人或许觉得大用户的意见会更加重要,其实不然,一味迎合用户的需求,很容易让自己的产品陷入一个供需不对称的死循环。
“只要我们同意修改布局、整合站点,合作伙伴就答应签一份七位数的广告合同。”看起来这时候妥协合情合理,但即使是企业服务类产品,也是一种产品,所以产品需求比看起来的“用户需求”更重要。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产品经理应该与客户一起梳理需求,发现问题的本质,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实很多用户表达出来的需求并不真的是他们的需求,很多时候,用户不喜欢你为他们定制的软件,他们更喜欢你按照所有人的标准设计出的通用产品,因为通用产品的兼容性、数据移植性更好,改进速度更快。
平台产品的情况更加复杂,因为这三类需求截然不同的人都是你的“用户”——应用软件供应商、开发人员、终端用户。
其中开发人员因为想要最便利的进行开发,意见可能最多,也最容易被听到,终端用户却很难直接和产品开发者进行沟通,因此人们忽略了他的意见。可是终端用户,才是你真正的“金主”,可不能因为他们“音量低”,就漠视他们的需求。
不同类产品,在面对用户的时候,对策必然不同。不止对于新产品,对于一个创业公司,如何去跟你的种子用户打交道?和哪些种子用户互动?这些仍然需要企业们去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