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礼”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2016年12月14日,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
吃瓜群众“中的”瓜“,指的是”瓜子“的意思,最开始在论坛、IM群中,经常有人发言讨论一些问题,后面就一堆人围观扯淡,于是有人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但是随着吃瓜群众群体的逐渐壮大,围观的事态也渐渐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围观八卦,并开始不注意立场发表一些不规范的言论。当围观者不再沉默的时候,这个世界是躁动的;当他们开始恶意刁难与中伤的时候,这个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嘿你对象最近桃花很旺哦!”
“你是不是被甩了哈哈哈”
……
诸如以上的对白,在生活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当某个人经历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的时候,身边总会突然窜出一些人来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说着一些看似安慰或者玩味实际上而已贬低和中伤的话。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哪怕真的仅仅是一个玩笑,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影响,更甚者,造成实质性伤害。
以自身为例。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用社交软件分享生活、记录生活的人。经常会在网上发一些动态或是心情等,我认为这是对生活的一种纪念,让将来时间流逝之后仍有所回味,不至于有一无所获的感觉。然而众所周知的,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我的某些言行在别人眼里就变了味儿,成了一种把柄或者软肋。
这时候就会有吃瓜群众按耐不住了,他们通常会在背后评头论足,进行所谓的旁观者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日后与别人的交流当中通过各种渠道把这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和恶劣的评价传播出去。部分人觉得用粗鲁的语言形容某人某事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幽默,对于听者而言,却是赤裸裸的嘲笑与挖苦,甚至诽谤。
最初,在面对和接受这种无端的猜疑的时候,我的心态是较为平和的,毕竟是身正不怕影子斜。而后渐渐的,我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一个人对你的误解可以轻易被解开,而一群人都对你存在不好的印象的时候,你的辩白永远都是苍白无力的。你可以让一个人相信你,却很难让一群人改变他们的看法,纵使真相站在你这边。孤立无援抵挡不了悠悠众口,甚至会有好事者插足,恶意破坏你的好事。如此种种,真的无力招架。你能想象吗?身上有一个久未痊愈的伤口,你看着它慢慢化脓却束手无策,你想好好呵护它,使它痊愈,却有人出其不意的往那儿撒了一把盐。
有研究证明,一个人养成一个习惯仅需要重复21天;而当很多人都养成了这个习惯的时候,这种习惯就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当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行蔚然成风的时候,人与人之间还有礼义和信任可言吗?
语言是一种用于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号。通过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就会令人反感讨厌。
而今,随着网络衍生出的发言平台越来越多,而且处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言论自由的权限范围也非常大,极大地助长了发表恶意言论的风气 。一开始仅是作为网民在网络世界上泄愤,口出狂言,出口成脏。近几年网络口水战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形势也愈发严峻,难以收拾,酿成多起网络暴力事件,许多人深受其害。
发展到今天,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了。由于在网络上的不受约束,很多人因此养成了口无遮拦的习惯,并且渐渐带到了现实生活中来。针对这一现象,现代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流行的“互损”相处模式就是最好的案例。通过面对面扒出朋友的一些缺点或者痛处来达到调笑的目的。然而,毫无顾忌的把别人的痛处当成幽默的段子和笑料,这种当面撕人伤疤的行为真的是幽默吗?
孔子有云:“人而不仁,如礼何?”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处。事实上,一个内心不存在仁爱之心的人,他也不会接受礼仪的约束。
正如管不住口的吃瓜群众们,言而无礼不恰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理解别人的痛苦,将心比心吗?作为围观人群,首先对别人的境遇评头论足已是无礼;在经过一番猜疑之后对他人做出毫无根据的恶意的评价便是无理取闹;而不负责任的将中伤他人的进行传播更是素质低下的具体表现。
出口即无礼的人,又如何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周易》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段话:“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孔子将言行的重要性比喻成个人的枢机,枢机一发,主宰荣辱,可以惊天动地,不可不慎重。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做人。为人处世,若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又怎么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呢?言而无礼,口舌功夫都无法周全,又怎么能担以重任呢?
故而,吾日必醒吾身,言之有“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