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那点事儿
见
《人之患》作者:孟子
原文: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心只想给别人当老师,教训别人,他一定是有毛病了。”
感
好为人师直译过来就是喜欢给别人当老师,如果再加一个形容词的话,装模作样比较合适。
为什么孟老夫子说,这是一个毛病呢?重点在“好”。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可以为师的时候。问题出在上了瘾,喜欢别人仰视的感觉,不擅长的时候还想当老师,怎么办?只能装模作样。
岂不知,一旦装模作样,犹如爬上杆子的猴子,展现给别人的只有通红丑陋的屁股。自己在那里滔滔不绝、自命不凡,众人只当看耍猴,在心里横挑鼻子竖挑眼或者暗暗笑倒。
思
不过,每天看耍猴,谁还没有被当猴耍过呢?太小心太绷着着实没劲,调整好心态,本山大叔早就告诉我们了:错误这个东西,就是犯了就改,改了再犯。人生嘛,就是一个不怕犯贱,千锤百炼的过程。
想想,一群人扯起一个话题,就相当于无形中竖起了一个杆,想往上窜的人很多。大家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这个时候,那个认真倾听的人,是真正的高手。他通过对发言者注目凝视、点头微笑、偶尔点评,收割对方的高度认可,甚而至于被对方引为知己。
很多人都在争夺话筒,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或者长篇大论,但最后,所有人在心里把“金话筒奖”默默送给了那个听的人。因为,只有他在听自己讲,表示了对自己的尊重。
行
最近在追“奇葩说”,嘿嘿,相信很多人都在追。有没有觉得,自己就是一傻子,不断被人忽悠,一会支持正方,一会支持反方,再正方再反面……感觉怎么每个人都说得那么无可辩驳的有道理啊。
辩论到最后,我们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绝对真理,主要看自己能不能看到问题的多个维度、多个角度。
不禁想到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如果没有正反方,没人驳斥他的观点,我们是不是就完全接受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道理,让它无所顾忌地影响自己的人生。比如说,如果不是辩论,而是演讲,你要不要相信台上那个人说的话。
听的时候不轻信,说的时候不绝对,这也许是拒绝顺拐,防止入坑的说话之道吧。
我的第26张见感思行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