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梁启超学习写作的规矩之03:记静态之文的五个观察坐标
文/樊荣强
记静态之文,主要是描述一个事物的特征、表现、布局、排列,等等。
梁启超说:记静态之文最要紧的是整理空间关系。
要把这些描述得非常到位,必须学会观察。
而观察,选择合适的观察点,也就是观察坐标非常重要。
我在呆萌写作训练营里,总是要求同学们写几篇观察练习的文章,包括一寸窗户、一个人、一群人,等等。
有些同学完成得很快,有些同学则完成得很慢。
慢的原因是不善于找到观察点,尤其是为善于从多个角度去观察。
梁启超总结出来的观察点或观察坐标有五种:
一、鸟瞰
这种观察,就是将身子跳出事物之上腾空观察,如鸟飞在半空,放眼下视,又如在飞机上拍下面的景物。
这种方法注重的是整体,只能看出一个大概。
尤其摄影中的长镜头,从很远的地方拍摄,抓住全貌。
写文章的时候,交待一下历史背景,或者一件事情发生时周边的情况,都属于鸟瞰。
如果一来就切入具体某事某人,有可能让读者不知所云。
二、类括
这种观察,是深入其中一部分一部分的详细观察之后,再概括各个部分的特点,找出各个部分的不同以及关系。
如果只有鸟瞰,则不够具体。
如果只有各个部分,不做概括,则会流于散乱。
就如介绍某三个人的特点之后,还要讲他们的关系,比如是同学,是同胞兄弟,是伙伴,等等。
他们既是有区别的,也有某种关联。
三、步移
苏轼有一首诗,大家都读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里就强调了步移。
观察坐标有所变化,你所看到的同样东西,模样会有所不同;也会看见不同的东西。
看人,不管是表面形态,如语言、行为、神态,还是内心,如心态、知识与境界,我们都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描述。
比如某人,在家里他是怎样的?在公司里是怎么的?在陌生人面前是怎样的?
看风景,更要变换不同的位置与角度。我曾经去湖南张家界旅行观光。不同路径有不同的风光,仰视、平视、俯视,远观、近观,感觉都不一样。
四、凸聚
这种方法相当于做比较,但是要把自己想突出的东西,放在中心,而拿来比较的事物做为一种陪衬。
比如画画,以人物为主,那四周的木石就是陪衬;如果以树木为主,那树旁的人物便只是点缀而已。
凸聚这种观察法,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中心,不能在比较过程中散乱无序,更不能丢失了中心。
也就是,比较只是为了凸显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五、脔尝
所谓脔,乃切成小块的肉。所谓脔尝,取其一块小肉而尝之也。
这种观察法,不着眼于全体,而专写某一部分。且不管这一部分是否属于全体中的重要部分。
这相当于各取所需。
如《墨子》一书,科学家专看他的科学,哲学家专看他的哲学,伦理学家专看他的伦理学。
如黄金,美学家看他的艺术之美,商人看他的财富之乐,工匠看他的成色之趣。
每一位观察者,都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六、总结
梁启超先生真不愧为大师,把写作静态之文的观察方法,总结得如此全面细致。
如果我们充分领悟这些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
梁启超指出,凡一件事情均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去观察,所以同一题目,可以许多许多篇好文章来。
但是——
他提出两点忠告:
其一,一篇文章最好只点一点,拿到一个题目先要选定好一个观察点,切忌杂用。
其二,有时闪兼而用之,必须段落分明,告诉别人自己的观察点所在,否则读者容易犯晕。
他还指出,如果叙述过于复杂的东西,最好还绘图作表,可以省去许多废话,也使人易于明了。
那个年代还不流行思维导图,但梁启超的意思,也接近了思维导图的意思。
人物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