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理论01背景来源

2020-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丹思心舞

1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在这本书的序里面也提到,当今中国许多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处于一种如饥似渴的探寻之中。我们对自身的各种情感、想法、行为以及人际互动都充满了好奇。然而要怎样去探索,如何去探索,依然充满了困惑。克莱因学派的理论则提供了一种思路,或者说是一种视角,能够帮助我们去探索人类的内在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包含了我们的欲望、情绪和关系的特点。

克莱因学派是精神分析理论当中的一个分支,如果没有较为深入地学习心理学,你可能对这个学派并不那么了解。但了解过精神分析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梅兰妮·克莱因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当代精神分析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精神分析的著作者。她也是业内公认最富有原创性、挑战性的思想家之一。

弗洛伊德提出的俄底浦斯情结,帮助我们理解了3岁左右小孩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而克莱因则尝试把注意力放在了3岁之前的孩子,她试着去理解3岁之前的小孩的心智世界,并提出了心智生活的两个基本位置——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来描述婴儿早期心智世界的特点。克莱因的学生汉娜·西格尔曾经说过:如果弗洛伊德教会了我们成人身上的小孩,那么克莱因教我们的便是小孩身上的婴儿。

3岁之前的婴儿,语言功能还没有那么完整。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情绪和体验是什么?我们只能推测和想象,婴儿的内心正在发生的内容。那么在克莱因的眼中,那些婴儿的想法和感受是怎样的呢?他们如何感知自己?感知关系?他们又是如何与外界建立起连接的?这些心智的内容是如何在成人身上发现的?这本《临床克莱因》将对这些疑问做出解答。

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克莱因理论的背景、克莱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克莱因学派的临床技术。那么在我们这次读书活动中,我们将分为8讲,来对这三大部分的内容进行解读。

2

克莱因的理论是她在与儿童工作的实践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没有经过精神分析的训练和临床的经验,直接去读克莱因的著作,常常会感觉到一头雾水,感觉那些经验好像跟实际生活难以贴近。

所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既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观看克莱因提出的概念,同时也需要去体验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会感受到很多非理性的东西,而且这些非理性的部分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愿意努力克服那些不确定的感觉,就会有机会打开一种新的理解,最终获得克莱因所说的更广阔的视野。我将跟大家一起去经历这个过程,一起去感受、觉察在阅读当中所激起的种种感觉。

在理解克莱因的理论之前呢,我们需要对内摄与投射、无意识幻想等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克莱因的贡献根植于弗洛伊德的观点,如果对弗洛伊德没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就很难理解克莱因的观点。所以在今天这部分内容里,我带领大家梳理一下,在精神分析的发展史中,与克莱因理论密切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会有助于我们在后面更好地去理解克莱因的观点。

3

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这些理论深远地影响了心理学后来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对克莱因学派影响最大的几个概念。

(1)潜意识

弗洛伊德通过对病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发现了潜意识的存在。他认为,在人的心智活动当中,有一部分是当事人完全无法感知的,但它又大大影响着人的思维、感觉、关系、态度和行为,这些就是潜意识的内容。

因为潜意识的内容当中,常常包含令人难以接受的愿望、幻想和恐惧,所以它们无法直接被当事人所感知。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潜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表达,与这些内容有关的情绪得以释放,病人的症状就会有所缓解。所以他发明了谈话疗法,希望病人在自由联想的过程之中,谈论跟症状有关的想法和感受。

(2)移情

潜意识的内容可能会借由梦境来表达,也就是说,潜意识中的记忆、愿望等内容,通过凝缩置换,用一种伪装的方式呈现在梦境中。所以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的不同元素,象征着潜意识的不同内容。他在临床中试图去理解梦所象征的潜意识内容,但是很快,弗洛伊德遇到了困难。

他的一个个案朵拉,离开了治疗。为什么呢?后来弗洛伊德反思,他一直关注病人的梦所代表的潜意识内容,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就是病人在和弗洛伊德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想要挫败他的愿望,于是病人通过离开治疗来挫败他。后来他发现,其实病人潜意识里是想要挫败自己的父亲,这种情绪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弗洛伊德由此提出移情的概念,他认为病人会在和治疗师的关系之中,重复他和早年重要他人的关系,以此表达病人潜意识里的对那些人的情绪或者愿望。移情提出之后,很快成为精神分析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克莱因学派在临床实践中也非常关注这一部分。

(3)自恋与客体

在实际运用中,克莱因学派很注重对客体关系的描述,但客体这个概念最先也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先天就有心理能量,并把这种心理能量叫做“力比多”。

人会把力比多会贯注在客体上,但这个客体,不一定是指某个人。举个例子,如果我现在对食物很感兴趣,那现在我的力比多,也就是心理能量,就投注在了食物上,食物就成我的客体。所以客体指的是,我们执行某个动作时,所指向的对象,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件事,或某件物。

弗洛伊德还发现,有些自恋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他们完全失去了对周遭世界的兴趣。换句话说,他们撤回了对真实世界的客体的关注,力比多投注在自我上,他把这种状态描述为自恋。

(4)内摄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內摄。什么是內摄呢?弗洛伊德曾发表过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哀伤与抑郁》,这篇文章首次提出内摄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当人们失去至亲之后,他们的兴趣(力比多)会撤回到自己身上,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兴趣也能够慢慢地重新投注到外部世界。但是他发现,抑郁症的病人的这个过程却出现了问题,他们会花多数的时间回顾自己的行为价值、心情等等,他们的兴趣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很长时间都无法投注到外部世界。这与弗洛伊德之前发现的自恋的状态极为相似。

所以他认为,这些抑郁的病人对自己的至亲,有着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他们很爱这个人,当他们失去他时,也对他充满了憎恨,但他们又不能直接表现出对他的憎恨,所以最后的表现就是对自己充满了憎恨。换句话说,这些恨意原本是指向那个已经离开的客体的,现在却转向了自己,本来是指责那个人不好,现在却一直指责自己不够好。

弗洛伊德提出,这个过程就像是那个离开的客体,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当事人变得很混乱,甚至有时候也表现出一些至亲身上的特征。弗洛伊德用“认同”来形容这个现象,后来德国精神病学家卡尔·亚伯拉罕用“内摄”这个术语来描述这个过程。

弗洛伊德进一步发现,不仅抑郁症病人会这样,在普通人身上其实也常出现这种现象。比如这本书上提到,基督徒们共同把耶稣基督放在心里,用来指引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把父母的一些部分内摄到自我当中,所以有一些行为准则表现得和父母很相似。刚刚所讲到的弗洛伊德的这些发现,都成了克莱因学派思想的根源。

4

讲完弗洛伊德的一些重要观点,我们还要再讲讲,同样对克莱因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人,他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卡尔·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是弗洛伊德的同事,也是克莱因的分析师,他在弗洛伊德观点的基础之上,对内摄与投射、无意识幻想等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且他的观点对克莱因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1)对客体的内摄与投射伴随着躯体感觉

亚伯拉罕讲到了一个精神病人。这位病人在抑郁发作的时候,对他未婚妻的喜欢就变成了强烈的愤怒,甚至离开了自己的未婚妻。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力比多从客体那里撤回到自己身上的一种表现。而随着病人抑郁的缓解,他又重新与未婚妻建立起友善关系,就是说,这个时候,他的兴趣又再一次转向了客体。随着病情的反复,病人对未婚妻的感觉也反复地进行着。

亚伯拉罕发现,当病人陷入抑郁状态时,还出现了一些躯体的表现。比如,当病人很抑郁的时候,他会强迫性地收缩括约肌,就像是紧紧地抓住肠子里的东西一样。亚伯拉罕认为,此刻病人的未婚妻就像是他肠内的大便,病人想要把这个未婚妻客体留在他心里。有时病人会强迫性地幻想吃大便,这个过程也像是,病人想要把未婚妻这个客体放到自己的身体里面去。

这些想法听起来很匪夷所思,但亚伯拉罕认为,这是精神病人用这种非常原始的方式,把自己身体内部幻想的世界和外面真实的世界做连接。在这些幻想中,排便就像是失去客体的过程,吃下大便就像是内摄客体的过程。如果我们简单来总结亚伯拉罕的这个观点就是,他认为个体在内摄客体过程当中,是伴随着躯体体验的,通过躯体活动的无意识幻想,来表达对客体的爱、丧失和复原。

(2)无意识幻想

内摄与投射就像是吸吮与排泄,就像婴儿在吸吮妈妈乳汁的时候,在无意识幻想中,他正在内摄一个满足他的好客体;而婴儿在排泄的时候,也象征着他把一个不满足他的坏客体投射出去。这些幻想发生在潜意识之中,是个体无法觉察的,但是他们对个体的经验有非常大的影响,无意识幻想对心理世界的影响,就像是进食对躯体的影响一样强烈。

无意识幻想代表了婴儿最原始的心智功能,无意识幻想中的客体关系,构成了新生儿心智活动的内容,他们是婴儿最早体验到的经验,后续的生命,心智的活动以及发展都由此展开。

到了这里你可能会有很多疑问,你可能会说,这些都只是推测而已,我们如何能够确认,在婴儿的内在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婴儿又不会说话,我们怎么知道他们无意识幻想中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存在?

在书中,作者讲到了一个案例,试图向我们证明,无意识幻想的存在。一个一岁零8个月的小女孩,她还不会说话。当她看到妈妈的鞋底和鞋子之间正在一开一合的拍动时,受到了惊吓,并且恐惧地尖叫起来。到了两年零11个月后,她已经能够用语言表达她的想法。这时她提到妈妈的鞋子,她仍有一种恐惧的感觉,她说,那个鞋子原本应该已经把她吃掉了。

从她的话里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她的无意识幻想里,那个破损的鞋子就像一张危险的嘴巴,好像随时会把她吞进去,她体验到了被吃掉的恐惧。而这种无意识幻想,直到她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才明白。

5

现在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通过与抑郁症病人的工作,发现了病人会内摄一个客体,成为自我一部分。亚伯拉罕发现,这种内摄活动伴随着躯体的感觉,躯体的感觉和病人对客体关系的无意识幻想是同时发生的。

婴儿根据躯体唤起的感觉来识别不同的客体关系。比如,当婴儿感觉到饥饿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不愉悦的感觉。此时在婴儿的无意识幻想里,也许是有一个充满恶意的客体,正在他的胃里面制造痛苦的感觉。当婴儿吸吮乳汁时,获得满足的感觉,也许在婴儿的无意识幻想当中,有一个好的客体正在他的内在照顾他。婴儿的这种体验非常的真实,而且这种经验我们每个成人也都会有。

比如,我们去看病的时候,如果医生给我们的回应是不耐烦,我们就感觉到被拒绝。有时就会伴随着这样的想象,担心医生会不会误诊?医生是否因为钱才开药,而不是觉得那药确实对我们有帮助?因为医生在我们的幻想里已经变坏了,所以尽管是幻想,但那种感觉却非常真实。

亚伯拉罕是在与精神病人的工作当中发现了无意识幻想的存在,而克莱因是在儿童的游戏治疗当中发现了无意识幻想的存在。克莱因认为,儿童的许多焦虑跟他无意识幻想的内容有关,并且她发现,当她在工作当中试着去说明孩子无意识幻想中的内容时,孩子的焦虑减轻了。

今天的最后,留一个思考:内在客体与外在真实的客体是一样的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