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

2023-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时光流淌

友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珍贵的感情。没有利益纠葛、没有责任捆绑、没有社会从属、没有法律约束,真正的友情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是惺惺相惜,肝胆相照。

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遇到了真正的良朋知己,那么他是幸运且幸福的。

为什么突然间会有这样的感触?

因为周六下午吃着大闸蟹追了一集《典籍里的中国》第六期《孙子兵法》,被孙武和伍子胥之间的友谊深深感动了。

尤其是看到吴王阖闾因为孙武拒绝辅佐他的儿子夫差成就霸业,预将孙武斩于殿前,伍子胥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以血肉之驱挡在孙武面前,表示如果吴王要杀孙武就先杀了他时,一度泪崩。

再看到孙武承诺吴王永远不离开吴国,吴王放孙武回归隐之地。孙武知道吴国的命运,也知道伍子胥可能的命运。他很想让伍子胥也里激流勇退,但更知道此后一别恐无再见之日,千言万语汇成一双饱含热泪,不舍,无奈,心疼……无味杂陈的眼神时,二度泪崩。

最后得知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裁,饮恨自刎。孙武含泪缅怀伍子胥,一虚一实的舞台效果演绎了两位刎颈之交的至友惺惺相惜,互为知己的真挚友谊,再度泪崩。

在这些洒泪最多的情节里,想起了屈原和楚王吃橘子的场景,想起来孔子痛失颜回,王阳明痛失徐爱等场景……

个人梦想、民族大义自然是动人心魄的。除此以外,人与人之间那种相知相惜、肝胆相照的情感尤其令人神往。

人生终究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可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真正懂得自己,欣赏自己,支持自己,关心自己的人,那该是如何幸运和幸福呢?

这样的友情,虽九死亦值得好好珍惜!

说到友情,我总是会想起“管鲍之交”,然后又会想到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故事。

管鲍之交被后世传为佳话。我在读管仲的故事是也曾被他们的友谊深深打动,尤其是看到鲍叔牙一次又一次力挺管仲,活成管仲身后一座山时,被鲍叔牙的胸怀深深折服了。

在管鲍之交这段流传几千年的神仙友谊故事里,我看到了管仲的智慧,更看到了鲍叔牙的胸怀。

自从认识管仲开始,鲍叔牙就认定管仲是有大才华的人。他慕才、惜才,虽然自己年龄比管仲大,却事事以管仲为主。——这是鲍叔牙的眼光和格局!

与管仲合伙做生意,管仲在分利润时总会悄悄给自己多分一点,鲍叔牙体谅管仲家里有老母亲要赡养,不猜穿也不介怀。——这是鲍叔牙的胸怀。

管仲与齐桓公小白有一箭之仇,齐桓公继位后欲杀之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作为齐桓公的老师,用生命举荐管仲,并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让给管仲。因为他相信只有管仲的才华才能帮助齐桓公实现霸业。

关于管鲍之交,最动人的一个细节是鲍叔牙卧病在床昏迷三天三夜,管仲在鲍叔牙的床前不眠不休照顾了三天三夜,细数一路走来鲍叔牙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照顾,彼时的管仲哭得像个即将失去老父亲的孩子。

关于管鲍之交的友谊,我总是忍不住心存疑虑。若不是鲍叔牙的大格局和大胸怀,还会有“管鲍之交”的这段佳话吗?从这个角度看,现实中的友谊似乎除了运气还需要一些智慧来经营。

相比较于“管鲍之交”,曾国藩和李元度的友谊更让人心痛惋惜。记得第一次读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故事时,我也刚刚经历一段濒临“烂尾”的友谊,感触尤其深刻一些。

曾国藩是一位特别有韧性和爆发力的了不起的人物。他对待自己极度真实和自律,和王阳明倡导的“事上操”一样,曾国藩是在现实鞭打过程中一点点强大起来的。

初识李元度时,曾国藩显得要“笨拙”一些,很多事情都仰仗幕僚李元度帮忙出主意,在遭遇身边人一个个背叛和抛弃时,李元度不离不弃地跟着曾国藩。彼时的曾国藩对李元度是充满依赖的感激的。

曾国藩带领湘军与太平军大战,惨败后一时无法接受,预跳湖自尽。李元度第一时间将曾国藩救起,鼓励他走出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彼时的曾国藩也是感激加感动的。

然而,随着曾国藩的日渐强大,两人的友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感觉被曾国藩打压的李元度慢慢心理失衡,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感情用事,有些任性。

最后,曾国藩以李元度徽州失守获咎、不候审讯等情加以弹劾,奉旨发往军台效力。后来经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联名奏保,得免遣戍,放归乡里。

自此,李元度与曾国藩的友谊彻底破裂。曾国藩顺风顺水一路高升,李元度自暴自弃顾影自怜,空悲切。

晚年的曾国藩也会时时想起这位昔日好友并有所自省、悔悟地说:“(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

然而,一切终究没法回到过去!

所以,友情是最单纯也是最复杂的,是最坚固也最脆弱的。如果用管仲鲍叔牙的故事和曾国藩李元度的故事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双向奔赴的友谊其实是一个单方面付出的经营的事情。

美好的友谊,终究还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可强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