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人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多年前看到这句话,并没有深刻的理解。
当看到一届一届的学生不如从前,当大家都在感叹电子产品坑害了青少年时,再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才猛然发现,这一现象,是现在的孩子不读书造成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第52条建议的主题是“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给出了完美答案!本条建议的前两段像极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第三段是在说减负,接下来是解释缘由。
原文(节选):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那种具有中等能力,勤勤恳恳的想把各门学科都学好的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情形。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能在任何一节课上都回答的出。他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然而,学校教学论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
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的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无论如何,这是学校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他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这样,学生可以在10到15分钟时间内领会历史、生物、地理、文学等教科书里的四至五页书的内容。”
这里所说的中等生,就是家长口口声声说的回到家就写作业,功夫一点也没少下,可就是学不好的学生。经调查,这部分孩子没有几个喜欢读书的,更没有阅读习惯。有的孩子起来分析应用题,读了前句,理解不了下句,在一些孩子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确实有些学生读不懂,主因大概是边读边理解的素质没有养成。班里有个孩子成绩忽高忽低,有次作业错的离谱,问其原因,他真诚的回答:老师,我读题只读一半。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再有中等生家长问起应该怎样教育,答案很明确:开始阅读,同时开始劳动!
为什么人均每年阅读65本书的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都很优秀?为什么国家连续10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足以可见阅读的超级重要。
几年前,有人说中国的人均阅读量是每年5本,而我在班里调查的结果是人均阅读量超过5本的人并不多,这是在省城,这是本该大量阅读的年纪,其它地方、其他年龄段呢?本就屈指可数的人均阅读量,会不会像中国人口一样,也在负增长?
青少年的身体成长需要食物营养,他们的精神成长需要精神食粮:书籍。
古人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再看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无限相信书籍的信仰,深以为然,学习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在深化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尽微薄之力,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吧。虽初中的孩子已经过了阅读的最佳培养期,只要上路就能遇见风景,先把孩子们引上路,何时遇见风景,开启阅读之后,或许是迟早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