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
1、供求矛盾,消费能力递减
消费与工资互为源头。
但如下图,工资是消费的一部分,因此,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体会自我弱化。
典型案例:以消费驱动的美国,科技、教育、研发、创新、军事等等都很强大,但经济却一塌糊涂。
2、投资是对消费能力递减的有效补充
但投资会加剧远期消费能力的不足,或者说投资是消费的远期债。
原因:投资的源头是贷款,贷款要还本付息。
模型1:贷款1亿修路,公众赚取1亿存款;公路建成,政府要收取1亿以上的过路费。来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模型2:贷款15亿建设一座汽车厂,公众赚取15亿存款,工厂建成,该工厂至少要赚15亿以上还本付息。
3、出口,是弥补消费不足的有效手段
但这会加剧被出口国的经济失衡,经济破败。
典型案例:大英帝国期间,英国出口全球,其他经济体纷纷陷入破产。
非典型案例: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的凋敝。
贸易失衡引发经济失衡,会引发被出口国内部矛盾激化,开始实施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
一旦某国实施贸易保护,其他国家会纷纷效仿,贸易战会升级为冷战,冷战会升级为热战。
4、战争,是经济循环失效后的最终手段
政府贷款=军需物资=企业收入=利润+工资
大众储蓄是市场的氧气,当其他氧气通道一一关闭。
战争,或者说军需物资的订单就会变成最后的氧气口。
5、所有矛盾之源:银行的金融规则
税收抵押产生的是国债(第1因);
资产抵押产生是贷款(第1因),依然是债务。
这个规则在起点将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产业之间定义为利益对立关系。
这种利益根本对立关系随着时间的放大,会使矛盾渗透至市场的每个角落。
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行得通,实际未必行得通;但理论上行不通,实际肯定行不通。
前3个模型,都存在数学上的不可持续性,理论上最终行不通。
这是过去数百年,全球各国精英想尽各种办法救助经济无效的根源。救助无效。最终必然引出第4模型,推倒重来。
因此,不是欧洲人比现在人愚蠢,宁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也不愿意妥协,而是在非互联网环境中,存在数学悖论的旧渠道和旧规则,不可替代。构筑一个全新网络同样会产生成本,同样有收取利息的诉求。只要有收取利息的诉求,货币的起点必然是债务。债务随着时间沉淀必然会引发债务危机。
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的制度选择
智能手机是免费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建设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
在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之上,全民的固定资产数字量化,直接产存款。
这会从起点消灭债务,即消灭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权。
A、固执的选老路,氧气枯竭,战争终将从潘多拉魔盒中放出来。
B、选择零成本的新跑道,氧气充足,内需开启,财政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