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故事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无美食,不长大

2018-07-01  本文已影响34人  猫石鱼

文|猫石鱼

致心底那些跟食物连结的瞬间

这一刻传递的不仅是食物

儿时最初的记忆,有次姑父夹着一个鸡腿,唤我离开妈妈的怀抱走过一块沟板去拿,妈妈放下我,我跌跌晃晃一步一回头看妈妈,最后拿没拿到吃没吃上都不记得,只记得当时非常高兴的是那个小小的我,可以第一次独自走过那块沟板。

幼儿园入学前最后一年我被爸妈送到爷爷奶奶家过夏天。爷爷爱吃红烧肉,每顿饭点都挑带皮偏肥的夹心五花往我碗里送,还给肉汤拌饭,说那是最好的。我不管不顾吃了一个夏天,终于在奶奶送回家时成功从小猴转型为小熊,可以肯定地说那是我体重史上最辉煌的记录。

小学一年级,爸爸第一次到无锡出差。深夜到家,从口袋里掏出两个水蜜桃,妈妈摇醒我,睡眼朦胧中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大个的桃子,一口咬下去好多汁水,很甜很香。爸妈就那样一边看着我满足的吃着,一边聊着。那时幸福得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

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到无锡春游。爸爸帮我买了排排面包和娃哈哈,在当时这是好奢侈的消费。妈妈还煮了茶叶蛋和玉米棒给我。出发时爸爸塞给我10块钱,让我想吃什么自己买。 那次春游给妈妈买了两个惠山泥人,给爸爸带了一盒酱汁豆干下酒吃。记得爸爸一直舍不得拿出来吃,有次妈妈下班来不及炒菜才拆。那时我就觉得爸爸并不是他嘴里说的粗人一个。

小学四年级,第一次给爸妈做晚饭。炒小土豆和咸肉蒸豆腐,土豆是自留地上种的,个小易熟,吃着特别香。蒸菜是跟妈妈学的,省柴又方便。爸妈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不用操心的孩子,这个认知可能是从这顿晚饭开始的。

小学六年级,家里的藕塘丰收,妈妈一早去集市卖藕。前一晚妈妈会跟我说好早饭就去集市找她拿零钱喝豆腐脑吃油条。2毛的大油条加5毛的豆腐花真真是我的最爱,离开家乡就读前每个礼拜都要去常去的那家一饱口福。今年妈妈66了,偶尔也会想念这口老味道。而我只要回家,前一晚会跟妈妈说好,明天早饭我去买油条和豆腐花。

中学开始寄宿,一周回家一次。每次爸爸都会买我特别喜欢的也是他钟爱的盐水鹅,鸡爪,鸭脖子,素鸡。那时妈妈不允许我喝啤酒,其实每次我都好想跟爸爸畅饮一番。现在我长大可以喝了,妈妈又开始劝爸爸少喝,而他的牙能吃动的也只有素鸡了。

妈妈是做点心的好手,各式面点,糕团,汤圆粽子样样拿手。还有庄稼地的时候,芝麻收了烙芝麻饼,搓芝麻馅圆子,红豆煮了洗成豆沙做馅,用麦汁糯米粉做青团,各种豆粽肉粽更是塞满我的记忆。我想妈妈和她的厨艺会影响和伴随我一生。

奶奶做的大蒜叶炒山芋丝,白萝卜丝鲫鱼汤,开洋炒菠菜永远是最好吃的。虽然她离开我五年了,这些味道还有奶奶年轻时的样子永远留在了我心里。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独白是这样说的: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无美食,不长大。

谨以此篇留下那些年的自己对食物的记忆,以及当时那个小小人的心情感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