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读书

钱雁秋《神探狄仁杰》之“崇州案”中的编剧漏洞

2022-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玄陵小文库

钱雁秋《神探狄仁杰》系列,第二部的第3个故事,小说正式命名为“关河疑影”,写的是蛇灵勾结契丹、突厥默啜,试图获取崇州,从而引发大周北地战争的故事。以下简称“崇州案”。

老钱的编剧水平和对悬疑的设计,到这里算是渐入佳境,“崇州案”是该系列故事的第一个高潮,钱雁秋导演的脑洞和对情节的设计令人击节拍案。

这个故事视角宏阔,情节曲折繁复。最重要的是,故事中所有的潜藏因素,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明面上告诉了我们,只不过我们自己看不出来罢了。当悬疑揭晓的那一刻,才发现在前面早有铺垫。

比如,对于如燕卧底的身份,如燕一进狄府,李元芳对她的态度就很冷淡。在东柳林镇面对假显儿的劫持,李元芳同样不为所动,反而故意的激怒假显儿。在崇州,李元芳为了救丘静和李锴固,身中数箭,性命堪忧,他在晕倒之前跟狄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如燕一直在我身边,没有单独行动”

这些都说明,如燕卧底的身份他们早就知道,不过,在如燕身份暴露以后,李元芳竟然说是他在崇州醒来之后才知道的,这一点殊为美中不足。不知道是编剧的漏洞,还是李元芳怕如燕伤心而撒的谎。

对于假狄春的卧底身份,原文写到,当他向狄仁杰报告如燕快到了的时候,狄仁杰先是“一愣”,继而“脸上露出了微笑”。后来在东柳林镇放走信鸽,最大的嫌疑人就是假狄春。

其他如赵文翙、苏宏辉、丘静的身份,在前文当中都能找到铺垫,可我们在最初看到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奇怪,到答案揭晓时才恍然大悟,这才是悬疑剧该有的样子。

这个故事跟前面三个比起来,简直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然而,钱雁秋毕竟初入化境,在如此繁复的情节和细节设计之下,他在编剧中遗留下的漏洞就更多了。

我们依旧是在欣赏中批判,在批判中欣赏,希望老钱以后可以超凡入圣,给我们带来更精彩的作品。

假狄春和如燕的卧底

假狄春的卧底是在一年前开始的,肖清芳在让内卫抓住狄春,并用假狄春将他替换掉。

在狄春被抓的那段时间,他们自然要审问相关的生活细节,比如狄春的生活习惯、狄仁杰的生活习惯和过往经历等。

但是既然是假扮就难免会有疏忽,于是,假狄春施了一场苦肉计,让自己受尽酷刑,并且让“内卫用热油灌进他的嗓子”。他想用这种方式,让狄仁杰认为,狄春受了这么多苦,有些变化也是正常的。

但实际上这个事情经不起推敲。

首先,往嗓子里灌入热油,只能破坏声带,要说让嗓子变得沙哑、甚至发不出声来,那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一个人的音色发生彻底的改变。

其次,狄春是跟随狄公多年的管家,狄公视其为子侄,用狄公自己的话说他还是“机密收藏者”。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想要去替代这样一个角色,一个天天在狄公身边晃悠的角色,怎么可能?

不要说对狄春的行为、习惯、语气不可能完全模仿,对狄仁杰的生活习惯、喜好他也不可能完全清楚,就算是审问过狄春,狄春也不会事无巨细的交待。

更何况,狄府上下那么多人,狄春作为管家基本上都要认知,而且或多或少的都要和狄春有所交集,这一点假狄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假狄春作为狄仁杰的管家,跟随狄公到崇州之时,竟然还能跑到深山里抓李锴固、杀李元芳,这样竟然不会暴露。

肖清芳在小说中的设定中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物,她在选择替换掉这样一个人物前,不会对狄春的重要性进行调查吗?这是肖清芳的天真,还是编剧者的失误?

同样的还有假扮如燕的苏显儿,狄公为了验证假狄春的身份,以及假狄春卧底的目的,就暗中让自己在老家的大哥往狄府写了一封信,说侄女如燕要到狄府住一段时间。

假狄春在接到这封信后,竟然没有质疑,这也就证明了他是假的。其后,蛇灵在老家将“真如燕”劫杀替换,显儿的手下当时还说:“摔得脸都看不清了,没法易容啊”,这个时候显儿从“如燕”尸体上取出一封信,信中说狄仁杰很多年没有见过“如燕”了,所以显儿认为自己很安全。

这就说明,此时显儿刚刚知道狄公没见过“如燕”,那么在此之前,蛇灵难道不会对狄仁杰大哥家的情况进行调查吗?

如果不调查,到时候狄公问起大哥家里的事情,假如燕应该怎么回答。如果调查了,狄仁杰的大哥家里有几口人,到底有没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是什么情况,他们能不知道吗?

这样的蛇灵,实在是太蠢了吧!

说到如燕,这里添加一个小插曲。

曾泰以狄仁杰为老师,和李元芳兄弟相称,两人都是狄公的晚辈。而狄仁杰的侄女如燕,竟然称呼曾泰为“曾叔叔”,这似乎有些不妥吧,这样你岂不是要称呼李元芳为“李叔叔”?

关于肖清芳的全盘计划

崇州的计划,实际上早已经是很明确的了,那就是与崇州刺史丘静、突厥太子默啜和契丹李进忠勾结,将王孝杰的右威卫和营州都督赵文翙的借道大军一网打尽。

然后,帮助默啜在突厥发动叛乱,让默啜取代吉利可汗的位置,然后三路大军并举,攻陷幽州和以幽州为中心的北地诸州。

所有的计划都已经很清晰了,而且从后来的进展看,可以说是万无一失。此时唯一的变数就是狄仁杰,蛇灵在幽州时见识过狄仁杰的推断能力,所以他们当下最主要的事情就是阻止狄仁杰的查案。

因此,小说一开始就写了假苏显儿扮成曾泰刺杀狄公的情节,但是因为李元芳发现了无影针,让狄公很快就看清了他们的刺杀计划,导致第一次刺杀计划失败。

对于这个计划的失败,肖清芳的说法是,一切都在预料之内,狄仁杰并不是那么容易杀掉的,所以我们放弃刺杀计划,执行第二套方案。

所谓的第二套方案,从后来看也就是三路卧底的行动,假狄春、如燕和丘静,卧底的目的是时刻的掌握狄仁杰的动向。可掌握狄仁杰的动向有什么用呢?

按照常理推断,肯定是为了查漏补缺,这一点从后来假狄春、如燕和丘静的通风报信可以证实。

然而这就让我们很费解了,三个人卧底在狄公身旁,除了丘静以外,其他两人还是绝顶的杀手,你为什么不直接找机会杀掉狄仁杰呢?很明显的一个道理,只要狄仁杰死了,你们的计划就不可能被干扰。

而且,他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如燕曾随身带有无影针,在东柳林镇将好几个蛇灵属下秒杀掉,她不乏和狄仁杰单独在一起的机会。

假狄春就更方便了,此人武功、机变是江湖一流水平,作为管家在狄仁杰身边卧底了一年多,自然不会缺乏与狄公单独相处的机会,后来他还试图设计杀掉李元芳,那你为什么不直接杀掉狄仁杰呢?

更何况,你天天端茶递水的,下毒也能毒死他了。如果你下了毒,结果没毒死狄仁杰,这就说明你早就暴露了,也可以早点抽身而退,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后来狄仁杰和李元芳被擒,为了摸清蛇灵总部的所在,八大军头在后面悄悄跟踪,等他们到了蛇灵总部之后,八大军头再回去给吉利可汗报信。

这个时候他们分明被绑缚到了肖清芳面前,两个最可怕的对手都在眼前了,你肖清芳还不应该当面杀掉他们吗,竟然派几个小喽啰到树林子里去执行死刑,你当自己是法官呢?

王孝杰将军的强行洗白

故事的前半部分,悬疑的色彩基本上围绕着王孝杰进行,王孝杰的反常行为让我们认定他是坏人,但到了后期很明显是强行洗白了,并没有完全解释他前面的反常行为。

王孝杰身边有两个卧底,一个是崇州刺史丘静,另一个是右威卫将军苏宏辉,狄公前期看到的很多行为,实际上是这两个人瞒着王孝杰做的。

首先是东柳林镇的杀良冒功,按照小说的设定,丘静拒绝给大军转运粮草是事实,而且王孝杰还说丘静拒绝放大军进城,这才导致了王孝杰在东峡石谷的兵败。

在这个事实基础上,李锴固救走了丘静,按照王孝杰的性格,对李锴固和丘静恨之入骨的必然的,所以他才下令让剿灭李锴固叛军。

而此时右威卫的十万大军,在东峡石谷一战只剩下了四、五千人,手下的将军陈开、吴憬阵亡,所以右威卫中除了王孝杰,军阶最高的就是苏宏辉。所以,苏宏辉才能够只手遮天,瞒着王孝杰屠杀东柳林镇,其目的一是为了杀良冒功,搪塞王孝杰,二是杀掉在逃的营州都督赵文翙

至于丘静,名义上为王孝杰大军转运粮草七十多次,实际上粮草都偷偷地运给了契丹,然后却将私通契丹的罪名加给了王孝杰。

以上,可以说是基本事实。

然而,王孝杰造下的孽远不止这些,王孝杰跟苏宏辉说,如果不除掉丘静和李锴固,我们的处境将会非常不妙。这完全是站在私通契丹的立场上说的,试问,如果王孝杰没有私通契丹,你为什么非要杀这两个人灭口呢?

又为什么要对崇州的长史、司马杀人灭口呢?此事或许是苏宏辉所谋,但是王孝杰显然是知情的,若长史、司马有罪,当以公刑论之,何况钦差狄仁杰已经到崇州境内,杀人又何必急于一时、授人以柄呢?

宋无极杀良冒功,奉的是苏宏辉的命令,而王孝杰的命令应该是剿杀李锴固、丘静,但是东柳林镇一事暴露、宋无极被捕以后,王孝杰竟然跟苏宏辉说:“一定要把宋无极要回来,不然我们的处境会很不妙”

又说:“东柳林镇的事情怎么会让狄仁杰碰上,宋无极真是岂有此理。再说,是谁让他杀光全镇的居民?”

从这话可以看出来,东柳林镇一事王孝杰是知道的,甚至事情就是他主使的,苏宏辉只不过是将事情处理得过大了而已。而东柳林镇一事,明明是为了搜查突勒奸细,也就是营州都督赵文翙,王孝杰为什么要杀赵文翙呢?

李元芳带着丘静、李锴固暗入崇州,事情被苏宏辉知道,便告知王孝杰出城劫杀。此时李元芳已经亮明了身份,王孝杰却执意要杀人灭口,甚至不惜出尔反尔,这又是何故。

事后苏宏辉企图说服王孝杰叛逃时,说道:“杀良冒功,血洗东柳林镇,杀死长史、司马灭口,如果再加上串谋契丹……那圣旨上的‘便宜行事’四个字可就用在您的身上了!”

一番罪名梳理下来,王孝杰竟然丝毫没有反驳,跟着苏宏辉就走了。这更让读者认为,王孝杰正是这一系列罪名的主谋者,可事后的洗白把这一切都统统不加解释地推翻了。

说白了,这些正是编剧钱雁秋在制造悬疑时,故意写出来迷惑读者的,但是这些迷魂阵却成了故事剧情中巨大的漏洞。

崇州刺史丘静的迷惑行为

崇州刺史丘静的任务有二,其中一个是协助契丹和默啜吃掉王孝杰和赵文翙的十几万大军。

对于王孝杰的右威卫,他用的手段是拒绝转运粮草,而且偷偷地将崇州的粮草转运给契丹。除此之外,他还泄露了贺兰山驿站的位置,让蛇灵得以在这里截断王孝杰大军和朝廷的联系,让他无法获取朝廷的援兵。

对于赵文翙的借道大军,他则是对大军的指南车做了手脚,使借道大军误入契丹境内,结果被默啜手下哈日勒的鹰师全歼。

丘静的另一个任务是卧底在狄仁杰身旁,然而在丘静卧底的过程中,却释放出了许多迷惑行为,让我们殊不可解。

第一个,王孝杰兵败以后,让手下王铁汉突围将塘报送抵京城,这份塘报明明就被假显儿替换掉了,可后来狄仁杰看到的塘报,却还是丘静拒绝给大军转移粮草而兵败。结果皇帝下旨,将丘静夺职押解回京,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个,丘静被押解京城的过程中,蛇灵派右威卫苏宏辉手下的将领去劫杀千牛卫,当把千牛卫杀光以后,黑衣人(电视剧中为紫衣人)对丘静举刀便杀,如果不是李锴固半路杀出丘静就没命了,难道将塘报送给狄仁杰就是为了除掉丘静?

第三个,李元芳在东柳林镇杀死假显儿,从他身上获得了一些塘报,里面都是丘静发给朝廷请求救急的内容,狄公认为这些塘报不可能有假。那么试问,这些塘报是丘静什么时候发的呢,又为什么要发呢?

既然发了,又为什么让蛇灵属下劫夺呢,难道真的是为了诬陷王孝杰吗?可这些塘报明明是李元芳从假显儿手中劫夺的,假显儿去东柳林镇是为了杀赵文翙,根本不知道李元芳会出现在这里。如果不是李元芳适逢其会,这些塘报怎么能到狄公手里呢?

第四个,丘静曾在崇州城中抓住赵文翙,可是在契丹攻城的时候让他趁乱逃走了。那么,丘静抓住赵文翙是什么时候呢?

赵文翙逃到崇州,说明他的大军已败,而此时契丹主力尚被王孝杰围困在东峡石谷,又怎么可能绕过王孝杰跑来攻打崇州呢?

第五个,丘静做了这么多坏事,将崇州搜干挖净给契丹供粮,而且还曾经拒绝王孝杰的大军入城,难道没有人察觉吗?

这样一个人,整个崇州的大小官吏竟然对他交口称赞,甚至连右威卫的将领李锴固都舍命救他,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看不懂的营州都督赵文翙

整个“崇州案”曲折繁复,但是一通梳理下来,却发现破案的关键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营州都督赵文翙

赵文翙不但知道假狄春的秘密,而且还知道丘静的秘密,只要他早把这些秘密说出来,这个案子根本什么疑惑都没有了。

可这位赵将军死活就是不开口,按照狄公的推理,赵将军不开口的原因,是因为看到狄公给丘静官复原职,以为狄公跟丘静是一路的。

而据赵文翙后来自己所说,在东柳林镇时,假狄春就发现了他的身份,而且一直在试图杀掉他。所以,他认为狄公是坏人。

可这番说辞丝毫经不起推敲。

狄国老的大名谁人不知,你赵文翙不知道吗?再说赵文翙跟了狄公这么长时间,难道一直在装疯卖傻,而没有去了解狄公的为人吗?

如果狄公和假狄春、丘静是一伙儿的,而后者都曾经想杀掉他,这就说明狄公也想杀掉他。可狄公如果真的想杀掉一个“吴大憨”还需要偷偷摸摸的吗,就算是偷偷摸摸的恐怕你赵文翙也十死无生。

丘静当初把你关在大牢里你都能逃走,此时的狄公把你当宾客一样养着,又没有派人监视你,你为什么不逃回京城报信呢?

而且,后来狄公知道了他不是“吴大憨”,丘静当着狄公的面指出他是契丹奸细,这个时候赵文翙自然知道了丘静没有跟狄公说实话,那他为什么宁死也不申辩呢?

这一切,只是因为导演编剧不让说而已,他是最后揭晓答案的钥匙,所以不能多说话。

说起赵文翙,还有一些疑惑。

赵文翙之所以误入契丹境内,是因为指南车被做了手脚,可是你大军行进不是以地图为主,指南车为辅吗?更何况,你借道突厥境内,难道没有向导吗?岂会因为指南车错误就误入契丹境内,你这将军是怎么当的?

赵文翙兵败后只身逃走报信,按理来说应该径直到王孝杰的大营才对,因为这时候王孝杰的十万大军正在忍饥挨饿地等着他赵文翙绕后合围呢。而赵文翙竟然舍近求远,绕过王孝杰的大营,跑到了崇州去,这是什么蛇皮操作?

最后

最精彩的故事情节,难免有最多的漏洞,这是钱雁秋的编剧风格。

但是整体来讲瑕不掩瑜,国内写古装悬疑小说的作者应该好好借鉴。

我们在批判中欣赏,在欣赏中批判,文字艺术才能越来越好,我们国内的读者观众才能大饱眼福。

最后的最后,助钱导演早日超凡入圣,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作品。

文|王玄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