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异类》有感
这个周末认真读了《异类》这本书,以下为阅读内容的时间段:
1、周五晚上书籍拆封,阅读了目录和引言。
2、周六在本地读书会前已读完第一部分:机遇。
共五章如下:
第一章:马太效应
第二章:10000小时法则
第三章:天才之忧(上)
第四章:天才之忧(下)
第五章: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
3、今天就是刚刚读完第二部分:文化传承。
共四章如下:
第六章:小镇哈伦
第七章: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第八章:稻田与数学
第九章:玛丽塔之幸
4、晚上跑步回来,读完全书。
尾声:故事来自牙买加。
看本书的缘由:
在看了杨颖战友10000字的“小自传”中提到的“软实力”。
还有强力推荐两本书《大学生的坟》和《异类》,在当当网果断买了两本书回来。
在看完《大学生的坟》很有感触,想着大学时,怎么没能沉下心来,接触并看完这本书呢?也许现在就是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了!
紧接着就追看《异类》,看能得到什么更大的启示,以及人生思维的提升。
现附一个杨颖的10000+自传链接,有意愿的战友或读者就可以点开看下:
https://h5.qzone.qq.com/ugc/share/33DC1E5185AFE25EF25F042B4D6ACD5A?uw=404227296&subtype=0&sid=&isappinstalled=0&from=message&blog_photo=0&appid=2&ciphertext=33DC1E5185AFE25EF25F042B4D6ACD5A&_wv=1#wechat_qqauth&wechat_redirect
引言:是讲诉了一个叫沃尔夫的医生为了研究罗赛人为什么比他周围的邻镇人健康很多,而进行了系列研究调查对比。
最终得出结论:即不是其族群的“好的”基因遗传因素;也不是其族群的“好的”饮食习惯;更不是其族群的“好的”运动习惯;而是其良好的“社区概念”。
不到两千人的小镇上,存在22个相互独立的社会团体。人们崇尚平等理念,整个社会携老扶幼,不炫富,救穷困。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斯图尔特•沃尔夫所做的工作是努力揭开健康的奥秘,而《异类》这本书则是为了揭开成功的奥秘。
读第一部分:机遇(这五章读的很爽!)
第一章,马太效应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文中作者调查加拿大国家冰球联盟人员出生月份,发现非人为控制某种规律。
这种规律存在于每一位加拿大冰球队精英球员——40%的球员出生在1月到3月,30%的球员生在4月到6月,20%生于7月到9月,最后的10%生于10月到12月——这一规律最终决定了加拿大顶级冰球队的队员构成。
其真正的原因是: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即从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将被分为一组。而这些1月份出生的比12月出生的就整整大了一岁。
也正因为青春期发育等因素,他们在训练中表现得更好,从而得到更多关注;更多锻炼鼓励;更多上场机会,在这种差距与机会交替发挥作用下,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被选中的队员成了真正出众的天才。
第2章,10000小时法则:“到了汉堡,我们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
这一章,举了Sun公司的天才创始人——比尔•乔伊的例子;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例子;但我很喜欢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乐队——甲壳虫乐队的例子。
在1960年,这就是距公认的他们最伟大作品的发行——《甲壳虫乐队》(又被称作“白色专辑”)——正好10年,那时候的甲壳虫还是支高中摇滚乐队,他们获得了一个到德国汉堡演出的机会。
正是在汉堡,他们被“逼迫”超量演出。锻炼出他们演出时的身体耐力,;丰富的舞台表演能力;以及从摇滚到爵士,所有你能想到种类歌曲。
正是汉堡之行那1200场演出,使原本就不错的甲壳虫乐队,经历投胎换骨,造就了后来的他们。
第三、四章:天才之忧(上)/(下)
“仅靠智商很难区分两个聪明孩子。”
“经过长时间协商,奥本海默被判缓刑,以观后效。”
在这两章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经过自己科研小组对三年级学生开展有趣研究:发现中产阶级的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他们不会硬性下达命令;而贫困家庭的家长总是震慑于权威,行事消极,停滞不前。
其后拉里奥把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作为对照,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
拉里奥强调,一种模式并不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家境贫寒的孩子更守规矩,更少发牢骚,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上更有创造力,有很好的独立性。然而,协同培养模式带来的好处更多。富裕家庭的孩子活动总是被安排得满满的,他们经常在各种活动体验中来回穿梭。其协作能力,与成年打交道的能力,必要时清晰表达观点能力更强。用拉里奥的话说,中产阶级的孩子最终形成了“权力”意识。
经过这段文章的学习阅读,我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是“自然成长”的。直到进入职场工作后的一段时间内,还带着“疏离,疑虑和有强迫症”的性格,不知道如何为达到良好愿望“制定策略”。
索性经过自己的阅读;学习;思考。在工作中,与同事的交流;生活中,与朋友的相处。性格上的孤癖;与人交际的紧张;思考问题的线性与自卑;都得到很大的缓解。(在学习了“FPA”后,认知自己是“蓝加绿”,到后的判定自己是“压抑红”。)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想要成功,光靠个人奋斗是肯定不行的。你只有更好的与社会沟通,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争取获得他人的帮助。才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越走越自信。(加入007写作社群,不就是为了得到更多战友的帮助,同时也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战友吗?)
第五章: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玛丽收了我们25美分”)
乔•弗洛姆是美国世达律师事务所唯一仍在世的“冠名”合伙人。
启示一:身为犹太人的重要性
乔•弗洛姆身为东欧犹太移民的后裔,进不去老派“白鞋”法律事务所。而他自己创业的世达律师事务所专接,那时老牌法律事务所不愿接恶意收购和诉讼的案子。
当时代观念一转变,国际竞争,华尔街公司并购案成为主流业务。别人刚开始接触这类案子,而世达已经花了20年时间在其专业领域磨砺以待。不是弗洛姆克服逆境,而是逆境忽然之间变成了机遇。
启示二:生育潮低谷之幸
生育低潮之幸,也是资源对于单个人要多很多,也是时代给这一代人最好的发展与机遇。
启示三:服装厂与有意义的工作
节选文章中一段:“无疑,犹太移民在最恰当的时间,带着最好的技术来到纽约,”社会学家斯蒂芬•斯坦伯格说“为了把握机遇,你必须拥有任劳任怨的美德,而犹太移民愿意苦干。他们愿意做自我牺牲,他们生活节俭,善于储蓄,对投资精打细算。”
正是因为,他们给孩子带来经商经验,成为儿孙们适应未来世界,获得人生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一部分,阐述了全书的一个重要的观点,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
其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者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而我们007er,隐蔽优势不就是,我们这些永远不断成长,互勉的战友吗?)
读《异类》有感第二部分:文化传承(说实话,没有第一部分读的爽!因为接触的少,所以更要思考。)
第六章:小镇哈伦(“死就死得像个男人,学你哥哥!”)
本章通过对小镇哈伦中那些世仇产生的缘由进行研究得出:
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强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响长存。经过数代传承,即便产生文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条件已经消失,这种文化也会一直完好无损留传下来。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其作用如此巨大,以至于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认知世界。
第七章: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机长,气象雷达发挥了不小作用。”)
本章通过对韩国的大韩航空801航班经常失事,空难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得出其原因是,其族裔文化——高PDI文化(高权力距离,是指人们对待比自己更高等级的态度,特别是指对权威的重视和尊重程度强。)
而这种高权力距离文化的对话方式,只有在聆听者有条件的情况下才是适宜的。对于在暴风雨的晚上,精疲力竭的机长,下属含蓄的汇报,只会不断积累小问题,直至大问题(空难)的发生。
从本章学习所的得,关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中国也是以含蓄文化的对话方式为主的国家,平常在工作或紧急实况,我们的交流方式要更精简干练,直至要害,痛点处。这样我们的处理问题所花的时间就会少。
当然,在不紧急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运用语言的艺术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当然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尊师重道,含蓄内敛。
第八章:稻田与数学(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担心。)
本章由中国种稻技术以及种植稻谷的历史,诉说着亚洲人民积累种植技术的艰辛历程。对比非洲,欧洲人民的种植史,与每年估计的工作期间,1000小时,1200小时。而同时期的亚洲人,特别是中国南方人工作时间是3000小时。
第九章 玛丽塔之幸(我所有朋友都上KIPP学园)
本章中:美国针对亚洲的这“稻田”精神(勤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试验公立公立KIPP学园项目在纽约卢•贾里格初级中学宣布启动。
这个KIPP学园是个教育项目。经过10多年的发展,KIPP学园已经成为纽约最受初中学生欢迎的公立学校。
KIPP项目代表美国教育的新理念,其成功并非依靠环境、师资或制度创新,而是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KIPP学园带给孩子们的是比普通学校,多学50%至60%。每天5点45分起床是再平常不过了,晚上完成作业大概就是11点。
超强的学习计划是学习辛苦,但作为交换,KIPP承诺给予这些身陷贫困的孩子摆脱贫困的机会。“勤奋”的付出,得到是好的私立高中录取,80%的KIPP的学生最终考起大学。
是的,像玛丽塔他们这样的贫困学生,他们没有富人学生的学习资源,而KIPP学园给予他们目标和与富人学生一样补课的机会,或者可以说KIPP学园就是贫困学生成为普通人眼里“异类”的机遇。
读《异类》有感尾声:故事来自牙买加(如果女奴给主人生了孩子,孩子的身份就是自由民。)
这是作者,自述自己家族史中,长辈们的机遇。我就不讲述了。
读到这,其实我很庆幸小时候,父母为我的教育的投入。
之前上国企子弟幼儿园就浑浑噩噩的(我都没我上幼儿园的印象,可能那时还不记事,我妈给我讲诉我上幼儿园的事。)
后来借读在国企子弟小学,每学期都有大几百的借读费。到了上小学三后,一个作文把我难死了;人也自卑,呆头呆脑,索性我的数学还不错。
得幸于五年级时,校长返聘五十多岁的郭老师为我们班主任,又教我们语文课。郭老师,学习上海市小学先进教学方法,把我们分为小组学习,作业做得好;作文写得好;默写得满分的;都对应奖励个人积分。而后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评优都会考虑个人得分。
而我的作文在上了郭老师的作文课后,突飞猛进,经常被举为范文在讲台上念。双向作用,因为人自信了,干什么都有动力。语文数学都拔尖了,而英语刻苦的默记,虽不拔尖,也不很差。(至今还是哑巴英语,可能还是没有理清英语思维逻辑。)
而后考初中时,在我们区里的希望杯考试中,以44名的成绩被希望班(区重点中学的生源培养班,学长学姐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录取(两个班共90人)。就到这了,下次再讲我的教育史。
在这里插一句话:
六月份,我要挑战核聚老师的21天23篇英语文章,抄,背,默,烂熟于心。有战友同行吗?
回头想想,父母让我在国企子弟小学读书是一个门槛,也可说是KIPP校园学习(作业超多,练习题,字帖,试卷,三年级后,基本作业做完都要九,十点。)
在五年级时遇到郭老师,我认为那是我的一次机遇。如果没有郭老师,我可能就上了个普通初中,然后可能是中专。而后自卑的,怂怂的,过着平淡的人生。
虽然现在也很平淡,但感恩我的那些“机遇”。虽然这些“机遇”,没有促成我成为“异类”,但现在我的人生也不差呀!
种种机缘,我加入了007er的队伍,。还记得我们梦想吗?七天写一篇,持续写七年,七年以后一起去南极。
我坚信虽然现在我不是牛人,但在不就的将来,我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读《异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