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心理读书

儒家修身的道德境界

2022-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华柱

四、儒家修身道德境界

   

    我们用《论语》中流传很广的一则来说明道德境界,这则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这则孔子自述了他提升的过程,对这则的解释历来不够直截,如果用本文的基本观点理解的话,也许豁然开朗:这个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自我执著的过程。不以自我为中心就处处皆圆,泯灭内在自我与外面世界的原先不可调和的对立,最终把自我融入到宇宙的大生命中,感受无比宽广的道德境界。

    十五志于学是说十五岁立志求学。这句不解释。三十而立呢?立是站立,站立了就能潇洒而行。三十岁了,经过艰难的学习,思想日臻成熟,仿佛磨炼出一把无比锋利的宝剑,仗剑高歌,不畏一切。所以这是自信自主的境界,可是手中还是有剑,站立时,我与外界明显对立,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境界。

四十岁了,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是为不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生所求为何。这时对各种思想学问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已能融会贯通,此时,修养深厚,内心充实,表现为言行举止淡定从容,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我”的色彩也只是淡了而已。

五十岁了,知道天命了。天指自然,命是运势,知道天命是指知道自然的造化运势,知道事物发展的大势所趋,大势来不可阻,去不可留,正如人的生命,生死不可执。五十岁了,能够用超然的眼光看待生死了。生命是一个人最珍贵的,是最大的执著,生死我都能超然,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转眼六十了,六十而耳顺,这句挺有意思,是非出之于口,现之于声,听之于耳,这个世界声音很杂,怎可能声声顺耳呢?《庄子》有一句话讲得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毁誉不动就是耳顺的境界,如果内心不是无比开阔包容一切是做不到这点的。

又是十年,七十岁了,这时随心所欲,可是又不越规矩。这是什么境界呢?规矩指礼法,礼法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外在的秩序规范已经完全内化为心灵的秉性,也就能以我心会天地之心,达到“独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而游的境界,如此才算把自我融入到宇宙大生命中,成为大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