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月刊简书电影成长励志

我们心中都曾经/正住着一位“伯德小姐”

2018-01-14  本文已影响49人  柚妈亲子心理

有时候突然觉得生活间卡壳了,说不出哪里不对。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反正就是哪里都看不顺眼,哪哪都不满意

对自己的家人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看着外面的世界,觉得哪里都比这里好

这时候,我们很想长出翅膀飞出去,自由自在地翱翔一番,不管目的地是哪里,只要是“远方”就好。

说白了,就是迷茫,说白了,就是逃避,我们以为离开就是成长

这是关于伯德小姐的青春期故事?NO,这是我们身边每一个焦虑的“我们”的故事。

好奇心驱使下,已经离青春期很远的我,去看了这部口碑很好的“青春片”电影——《伯德小姐》,豆瓣评分8.1,刚刚在金球奖还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女主”两项大奖。


1

对于青春的部分,的确唤起了我很多共鸣,毕竟我也年轻过啊。虽然青春期的时候没有伯德小姐这种“青春逼人”的气息,但也确确实实热情燃烧了一回。

伯德小姐的真名叫克莉丝汀,但她不喜欢这个名字,把自己改名成“lady bird”,看起来非常中二少女的名字,常常莫名地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无比忧郁彷徨的眼神,仿佛心有千千结。

青春期的她有两个追求,一个是谈恋爱,一个是上好大学离家越远越好)。当然她非常地积极进取,看到帅哥就搭讪,勾搭帅哥的水平也是杠杠滴。一号帅哥丹尼温文尔雅有教养,家境良好,仿佛自带白马王子的属性,可惜最后发现是个gay

虽然生活总是啪啪打脸,但伯德小姐从不气馁,迅速地找寻了第二位帅哥接力爱情游戏,二号帅哥眼神坏坏、长相酷酷,玩音乐,看书,完全是个忧郁王子的样子,可惜却是个“小小年纪跟自己上床的女孩数量多少都弄不清楚”的渣男。

青春的恋爱惨败似乎是意料之中,但伯德小姐的爱情似乎也只是青春百褶裙的花边而已,她最热衷的事情,还是想要去遥远的纽约上大学,离开穷乡僻壤的故土。原因很简单,她想离开这个让她感觉“不美好”的家庭。不美好的地方在哪呢?三四线的小城市,父亲失业,母亲打两份工,哥哥嫂嫂没有工作,自己幻想的生活是大都市的喧闹和文化气息,这里似乎全然没有。

而她,只能在心不在焉地读着天主教高中,做着一些出格的事情,在内心世界里奋力翱翔,希望梦想可以照进现实

2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18岁的照片刷屏了,不管这股旋风从哪里刮来,能引起那么多人跟风的最重要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青葱美好岁月”的怀念。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有很多人生的“分水岭”,而18岁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刻。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日趋成熟,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期望可以摆脱家庭的束缚,振翅高飞,翱翔在广阔的天空。正如影片里的伯德小姐,有梦想,有挣扎;有反抗,有不甘;每个平凡人的心里,都常常住着一个不甘平凡的灵魂,想要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这部电影之所以口碑那么好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对于青春,它的描绘是非常地细腻和真实的。我们会因为纯粹想要恋爱去经历一些糟糕的爱情;我们会委屈自己去靠近某些不喜欢的人,为了某些虚荣的目的;我们甚至会走着走着把我们最珍贵的友谊搞砸,把我们最珍贵的热情挥霍,去追寻一些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我们为了反抗而反抗,到头来发现自由好像和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

因为我们有着年轻的资,也有着年轻的无知

痛哭宿醉之后才明白,长大原来并不是一件那么值得让人期待的事情。才知道,原来让我们烦恼丛生的从来不是我们的家庭和处境,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不安定

3

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是关于母女关系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相爱相杀”的关系。

已经年过而立之年的我,看到影片里的母女相处模式,仍旧不免唏嘘。

 我想,这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模式,原来父母和孩子之间这种“言不由衷”、“难以对话”的模式是全世界都一样,而且不管是青春期、中年期、孩童期,似乎都是如出一辙的。

父母和子女之间,从最初地相爱模式切换到这种相怼模式,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一定不是为了爱,也不是为了恨,也许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她们同床共枕的画面看起来是很温馨的;这是我们最初看见的亲子关系

醒来以后,可能会略有不同。

在别人面前的母亲是温暖体贴的好同事、朋友;

伯德小姐是一个活跃可爱的大学生;

眼神里也是各种自带光芒的柔和美

但她们的内心似乎是没有交集的;

如果只是呆在一起,不谈深入的话题,画面看起来还是很和谐

但假如他们“敞开心扉,认真地交流”一番,立刻会变成两架机关枪同时开火硝烟四起;母亲固执、女儿刚烈,言语无法抗衡,女儿跳车明志

这是一个无时无刻在给孩子泼冷水的母亲;比如嫌孩子走路不能抬脚走得好看,却迂回地各种讽刺挖苦,让伯德小姐怒而反击,“你为什么不能直接说让我好好走路。”

生活细节上对孩子诸多挑剔,可以在一件小事情上进行排山倒海式的“数落”。当伯德小姐刚经历恋爱初吻欢喜不已地回家的时候,母亲找茬地质问为什么房间收拾的不整齐,巴拉巴拉开始数落,尽管伯德小姐无数次放空自己,央求母亲可以明天再说吗,母亲依旧不依不饶地数落,甚至把不整理房间事情上升到影响爸爸找到新工作的后果。

母亲不尊重女儿的个人隐私,进门从不敲门;

经常给女儿灌输“我们很穷”的负面信息,以拒绝她提出的要求

不肯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让自己活在“自怨自艾”的辛劳里。伯德小姐说想要自己煎蛋,她说,你自己煎的话得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当孩子嫌弃鸡蛋没煎熟,她又怒吼,你不会自己来。伯德反驳,是你不肯我自己做的。

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活在“我很差,我要听话”的父母权威里;

当和孩子相处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抛出了“养大你需要花多少钱”的梗来打压孩子的话语权。当然也会被孩子“鱼死网破”地怼回去

毫无疑问她们互相都是爱着对方的,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对话方式;

伯德小姐活在对现状的不满中,想要的很多,比如自由、比如更好的家庭、更好的学校;

而母亲已经承担了太多辛劳,却换来女儿各种“我配不上你”的嫌弃;正如她说的,没有哪个父母天生是应该被孩子伤害的,因为每一个父母即使没有给予孩子最好的,但一定已经拼尽了全力。

她们无法为对方分担面对人生的痛苦和压力,而是将内心的各种不快乐,转化成了各种互相怼的言语

母亲说自己只是希望她变更好;

而她说自己需要的是鼓励和肯定

在她们彼此的心中都有着希望更多被对方理解的部分,也有着不肯妥协的倔强;

影片的最后,伯德小姐成功去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纽约读大学、考到了驾照,在陌生的异乡街头,她发现有了对于家的一种思念,也重新理解了和母亲关系。

她发现自己可以接纳自己了,接纳自己的父母,接纳自己的家庭,接纳这个父母给她的名字“克莉丝汀”。

虽然逃离家的她依旧感到茫然;

和母亲也只能用这种迂回地方式交流;

但她好像不会像当初那样“为了反抗而反抗”了。

4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护航人”,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敌人”,是我们成长路上,最需要和解的人。

父母和子女之间,常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冷漠型,一方长期屏蔽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轻易让另一方走进,以维持亲密关系中的平衡感。而另一种是易燃易爆型,双方把对彼此的怨气写在脸上,无法和平共处。

不管怎样,这两种模式,都不是可以沟通的模式,却也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

父母养大孩子,常常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辛苦;而孩子走向漫漫人生路,同样也要经历不少痛苦;这些痛苦有些是对方带给自己的,有些是外部世界带给自己的,但如果无法共同分享分担,就会变成彼此内心的结,成为彼此莫名其妙地伤害对方的源头。

我们心中都曾经/正住着一位“伯德小姐”,不断在追寻成长,也不断在理解家和自我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