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编辑是多么令人羡慕的职业,可惜……
《编辑忆旧》,评价指数4星半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7493/046d561f70a6c209.png)
中国的出版业最有气象的时代当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了,一方面出版社林立、相互竞争、百花争艳,如商务、中华、三联和良友等等;另一方面人才辈出,不论是出版方面的人才如张元济、王云五、陆费逵、邹韬奋、胡愈之和赵家璧等等,还是文艺创作人才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茅盾和巴金等等,群星闪耀、灿若星河,可谓是出版业的一个黄金时代。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代出版人、作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掀起了近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高峰,其精神是值得钦佩和崇敬的。这本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便是对那个时代出版的一个记录和缅怀,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略窥那个时代出版业的大致状况。
我读的版本是中华书局2008年7月第1版。这本是根据三联书店1984年初版本重新录排的,收集了作者在七八十年代发表于《书林》、《读书》等杂志期刊上的文字,主要是关于作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良友、晨光出版社工作的记载。书中详细介绍了作者与鲁迅、丁玲、蔡元培、周扬、曹靖华、徐志摩、郑伯奇、郑振铎、耿济之、钱锺书、师陀等人在出版上的往来,为出版史研究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材料。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7493/09fe181fc6841813.png)
书中着墨最多的便是作者和鲁迅先生的往来了,赵家璧先生曾经把书中的文章结集成《编辑生涯忆鲁迅》。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一生除了著述颇丰外十分热衷于编书印书,早年留日期间边和其弟周作人编译了《域外小说集》一书,后来和郑振铎又编过《北平笺谱》,替友人校书编书就更多了,知道离世前还在校对瞿秋白遗著。张积老师上次上课时提到正在研究鲁迅先生的编辑出版活动,对此肯定有更加精当的见解。
在书中,鲁迅先生第一次见到赵家璧先生就告诫到:“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从这之中就可见鲁迅先生对于编辑工作的重视,而在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中也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对于编辑工作的精通和严谨的态度。一方面,鲁迅先生经常对作者的编辑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如排印上顶头不宜出现标点符号,讨论木刻印刷之技术,书籍上贴上“印证”或“印花”等。其中很多方法后来都为出版界所采用,沿用至今。另一方面,鲁迅先生对编辑工作一丝不苟、非常严谨。在鲁迅先生与作者的通信中提到:“内缺目录,不知是有意删去,抑系遗失?顶上或有横线(最初数页),或无,何故?”“《一天的工作》已校毕,今送上,但因错字尚多,故须再校一次”“《引云集》的缺点,是纸张太厚,而订用铁丝,我希望这回不用这订法”。
如此种种,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编辑工作的严肃认真。总的来看,鲁迅先生在良友主要是出版文艺书和版画连环画两种,特别是版画连环画鲁迅先生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的。不论是与苏汶等人论战,强调版画连环画的价值,还是为《木刻连环画故事》写序、编选《苏联版画集》,都可以看出他对于版画连环画的热情与期待。如他所说:“现在社会上地流行连环图画,即因为它有流行的可能,且有流行的必要,着眼于此,因而加以导引,正是前进的艺术家的正确的任务。”可见,鲁迅是出于服务大众、引导大众的目的大力推广这种艺术形式的,他始终是秉持着大众的立场,为了民族的发展考虑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7493/6d968894572092d8.png)
在对于鲁迅先生的怀念中作者穿插着写了和丁玲女士的熟识情况,这之中主要是记录作者出版丁玲女士《母亲》一书的情况。《母亲》一书由于丁玲女士被国民党抓走而不能按时完成,但赵家璧先生仍然坚持把这本书出版了,并发行了她的签名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鲁迅先生对于稿费的处理建议也可看出鲁迅先生考虑之周全。今天《母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但由于丁玲女士身体和时间等方面原因多半不能续写下去了。我曾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馆听过丁玲女士的演讲录音,痛述因写致祸的辛酸。时代的动荡、局势的变化都是个人所能左右的,写作更是受到巨大的影响,这在后面作者出版《世界短篇小说大系》、《志摩全集》等书籍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提笔至此,就不能不说说《中国新文学大系》了,这套皇皇巨著在今天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以说是赵家璧先生编辑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成就。这部总结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成就的选集共有十卷:1.《建设理论卷》,胡适编选2.《文学论争集》,郑振铎编选3.《小说一集》,茅盾编选4.《小说二集》,鲁迅编选5.《小说三集》,郑伯奇编选6.《散文一集》,周作人编选7.《散文二集》,郁达夫编选8.《诗集》,朱自清编选9.《戏剧集》,洪深编选 10.《史料·索引》,阿英编选。书前由蔡元培先生撰写总序,通过编者阵容就可以看出此套书的权威性。赵家璧先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选题的由来和背景、约稿的过程、中途的变故、通过审查的努力和最后的结果。一个年轻的编辑家要编出这样一套巨著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才能,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吾人自期,至少应以十年的工作抵意大利的百年。所以对于第一个十年作一总检查,使吾人有以鉴既往而策将来,决不是无聊的消遣。”这套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于今日看更可见其价值和编者的远见卓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7493/d740224d0c32df5d.png)
除了与鲁迅先生、丁玲女士的来往,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外,赵家璧先生还叙述了其他出版过程的艰辛,如曹靖华先生《苏联作家七人集》受审查之阻挠、《志摩全集》《世界短篇小说大系》由于组稿时局等原因出版未果。而一些作家翻译家的勤恳困顿也是令人叹息,如郑振铎先生苦心孤诣编撰出版《中国版画史》、耿济之先生翻译俄国名著等等。当然出版的作品中也有着不少传世之作,如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和师陀先生的《结婚》。总之,出版界的活跃和时局的动荡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但也是动荡不安的时代。以赵家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出版人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以编书为终生追求的目标、矢志不渝,展现了其坚定与踏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如作者所说:“作为一个文学编辑的最大喜悦,莫过于看到从作家手接过来的一大叠手写稿,通过自己的劳动编印成书;又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不但在本国读者中被公认为传世之作,而且被译为各国文本,流传遐迩,赢得国际文坛的声誉。”每一本书都有着编辑的心血在其中,从这本书的文字中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赵家璧先生对于这些心血之作的爱恋和追怀。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优秀的编辑像赵家璧先生老一代出版人一样为祖国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我们衷心期待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