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分享,这几个误区千万别踩

2023-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活水江河

小步菌听隔壁王大妈讲过一则流传了很久的小故事,现在分享给大家听:一位妈妈每次吃鱼的时候都把好的鱼肉给孩子,自己只吃鱼头,等到年轻的妈妈变成了老太太的时候,长大成人的孩子依然觉得“妈妈爱吃鱼头”。这是一个让人有点心酸的故事,表面上看起来要指责孩子的冷漠和无知,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善良的妈妈其实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一些大人常常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说:“能给爸爸妈妈吃点吗?”有的时候孩子是会很配合地分别给大家一点吃的,这个时候,家长可能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接纳,一种是推辞。

在一些人,尤其是老人眼里,“跟孩子争东西”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让孩子分一点吃的,不过是逗他们玩,他们有“给”的态度就行了,不必当真,夸奖一番孩子后,总是说,还是你吃吧。久而久之,孩子只是把“给”当作一种可以预知结果的表演,很难真正实现分享。

所以,如果真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的话,我们不妨做得彻底一点,当孩子表现出要给的意思时,我们应当配合。买回好吃的食物每人一份,即使孩子最爱吃但也只能吃自己的一份,大家都把自己的一份吃掉;做家务时,每人都有任务,孩子也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家人共度休闲时光时,并不完全看孩子的活动、听孩子的讲述,而是互相问候、聊天。一直坚持下去,孩子就会养成跟家人分享的习惯。

误区2:当着外人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常常有一些家长,当着众人的面,大肆地说孩子“小气”或者“自私”,这种人格评判性质的词强加于孩子非常不好。早就有人说过,孩子会按照我们的描述成长,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家长的描述实际上是把孩子的行为概括为一个具体概念,反复地说便是强化错误。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本该冷处理,但家长过于强烈的反应最后强化了孩子的印象。

当孩子有一些小“自私”的时候,我们告诉他如何做便好,不要没有给出指导方案,而空给他们留下“我很自私”的信息。

误区3:快吃,要不那谁就会来吃了

分享常常作为一个概念存在于家长的意识中,很多人看到的只是把东西分给别人这个非常表层的意义,在实际行动中,家长的很多做法其实严重背离分享的精神。

小步菌兜兜转转为大家找来了比较典型的例子:很多家长为了哄孩子吃饭,经常说:“快吃吧,要不吃那谁就会来吃了”,这个“谁”一般都是和孩子年纪相仿的朋友,家长觉得不这样说就达不到激励的效果。用一种不可能的事情来恐吓孩子,并且主角还是孩子的朋友,情境则是和自己抢东西吃,这与他们平时听到的关于分享的教育完全相反,长此以往,好朋友就会变成孩子的假想敌,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交往。

小步菌默默心疼这些小朋友三秒钟。

误区4:强迫分享

为了让一个赖在秋千上的孩子下来,一位妈妈义正言辞地说:“幼儿园老师不是教过你要分享吗?”这话听起来没错,但在那种情境中完全是一句无效的指令,结果是孩子置若罔闻地继续赖在秋千上。然后尴尬的妈妈生气地把孩子从秋千上拽下来,引得孩子一顿大哭,孩子越哭妈妈越是觉得自己面子无光,粗暴地拉着孩子走了……

这是一个相当常见的场景,家长在没有充分理解孩子行为动机、没有充分解释为什么需要谦让也没有具体教孩子分享规则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分享,对孩子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创伤。如果孩子实在是无法听从任何道理,而家长必须得让他放弃秋千,也应该采取更加有智慧的方法:理解孩子的情绪、带他暂时离开平复情绪,然后再讲道理。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感受,“我让你下来确实是必须的呃,但这不意味着我不爱你了”,这条信息一定要传递到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