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非逼不能练也?
琴,非逼不能练也?
很多人都说,这是大部分琴童或早或晚都要经历的阶段。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琴童们会遭遇的瓶颈,不如说是家长们要面临的问题。
平心而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这句话的领悟,确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因为在大多中国传统家长的眼中,兴趣根本一文不值。他们只知道这事儿学了有好处,就逼迫着孩子学。
一句为了孩子好,就仿佛握住了天经地义的根本,容不得丝毫的质疑。
然而事实上,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所感知到的痛苦,十之有六七其实恰恰源自于父母。
我记得在我这代琴童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会奉朗朗为榜样,尤其是他父母对其严苛的训教方式。
朗朗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而他父母的教育方式又刚好迎合了“不打不成材”、“严管就是厚爱”的传统教育理念。
于是,一票票家长们沉浸在琴童变神童的意淫中,前仆后继地走上了逼迫孩子练琴的道路。
结果呢,虎爸虎妈出了很多,而朗朗还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威逼利诱不仅没成功,反倒成了孩子们彻底放弃的导火索。
其实很多家长义正言辞的理由,说来说去无非就三条:孩子不逼不催不练琴;磨磨蹭蹭不认真;练了半天没效果。
所以这就是家长逼迫的原因吗?
错了,这恰恰是家长逼迫的结果呀!
有没有发现?现实常常是家长越催促,孩子反而越不想练琴;家长越逼迫,孩子就越只会装样子,出工不出力。
一起来这个逼迫的头,不仅根本实现不了孩子自主自愿练琴的初衷,反倒更会推动着孩子陷入爱找理由的恶性循环。
这根本就与家长们的目标背道而驰嘛!
为什么家长的一片苦心,却常常逼不出好的结果?
因为一旦开始逼迫和催促,就意味着家长已经将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想想看,父母一没引导兴趣,二没给出起码的信任,除了对立就是强迫,孩子怎么可能会开心,会愿意练琴呢?
练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准确来讲,在80%的时间里甚至都可以用枯燥来形容。
但很多家长对练琴却存有深刻的误解。他们往往只看到了表演的光鲜所带来的满足和享受,于是就理所应当地认为练习的过程也同样会是享乐,至少不会太痛苦。
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
作为一名资深的琴童,我特别想替那些苦苦坚持的孩子们说一句公道的话:家长们,千万别认为练琴这件事很有趣、很简单。实际上,这是一场痛苦的修行。
看到乐器感到新鲜,一时感兴趣是容易的,难的是坚持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的练习。
所以,在做出让孩子学乐器的决定之前,我强烈建议所有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够在心理建设之后认真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一份郑重的承诺,对未来的学习将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铺垫。
其次,在正式的学习中,还有一个方法值得推崇,那就是让家长们也亲自上手试试。
只有真正参与到孩子的练习中,才有可能体会到练琴这件事有多难,才可能设身处地理解孩子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
父母或许在技艺上提供不了指导和帮助,但情感上的支持却理应是份内之责。尤其是当练习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更要耐心地理解和陪伴孩子。
当然,如果家长有意愿,也有能力和孩子一起摸索练习的窍门,尤其是突破瓶颈的方法,并且能对取得的结果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这一定是对孩子学习乐器最好的礼物。
假如孩子无论如何也对学乐器提不起兴趣,学得痛苦,家长陪得也费劲儿,那我们就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兴趣的学习还要不要继续下去?
坦白来讲,现在很多孩子所学的兴趣,其实都不是孩子自己的爱好,而是父母出于功利目的的选择。
而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本。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会演奏乐器很酷炫;有的认为学乐器有助于升学加分,这捷径不走太浪费;甚至还有的是自己当年没学成乐器很遗憾,于是想借孩子来弥补。
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了孩子的身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对音乐感兴趣,很可能有的孩子就是天生的五音不全。
不考虑孩子的特性和自主意愿,一味照搬千篇一律的范式。
不求“学什么”,只求“学起来”。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这件事上,大多数的父母都在用战术上的勤勉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而这恐怕才是最大的失责。
换个受众群体来看,为什么逼迫练琴这件事在成人学乐器中鲜少发生?
就是因为成人学乐器往往都是自主意愿选择的结果,有兴趣领航,根本就用不着逼迫。
再想想孩子耍赖想吃糖、打游戏、看动画片时的样子,事实证明,孩子真心想要做的事儿,根本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主儿!
所以,假如学乐器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与其费劲巴拉、叫苦连天地逼迫孩子,不如索性趁早终止这段痛苦的经历。
多花点心思放在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点上,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坚持根本就不痛苦,而是一种享受。
这才是最事半功倍的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