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之十一: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在中国佛教有着重要的地位。本经所阐述的或与本经修持相关的方法,包括根机利钝和行门详略等等,约有几十种。
一、以读诵、讲说为受持《法华》的主要方式
《法华经》多处说到受持本经之行及不可思议功德。以中国佛教史的资料所见,对於《法华经》的修行方法,使用最多的是受持、读诵、书写,其次是讲解、为他人说。
唐惠详撰有《弘赞法华传》十卷,唐朝僧祥撰《法华传记》十卷,宋宗晓编《法华经显应录》二卷,明了因录《法华灵验传》二卷,清初周克复纂《法华经持验记》二卷,记载了历代弘传《法华经》的诸多感应事迹。
二、逐字礼拜《法华经》
礼拜《法华经》的修行方法,为历代僧俗四众所习,并行持至今。
此法有二:一、供经于桌,逐字礼拜,以“如是我闻”为例,称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如’字法宝!”一称一拜;“是”字以下皆然。
二、将唱题及拜经合而为一,一称一拜。即:“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此法简约,较为流行。
三、无相安乐行和有相安乐行
南岳慧思著有《法华经安乐行义》,系依《法华经;安乐行品》所阐示的三昧行。书中主张实践《法华经》之法华三昧有二种,一为无相行,二为有相行。无相安乐行,系内在之修法,如修止观等,以入于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禅定三昧中;有相安乐行,则不入于禅定三昧中,而以一心诵念《法华经》之文字为修行。
四、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法华经》的最大特色之一,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修持方法,受到千多年来中国佛教徒们历久不衰的普遍奉行。其方法简便,灵验卓越,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只要持念者一心恳切,无有不获感应,灵迹昭彰,古今不绝。
《法华经》四要品要义
依据唐代湛然大师的说法而选“《法华》四要品”,即:迹门中的第二《方便品》和第十四《安乐行品》,本门中的第十六《寿量品》和第二十五《普门品》。
湛然大师《法华经文句记》卷一对此四要品选文作了说明:“《方便》、《安乐》、《寿量》、《普门》,并是本迹之根源,斯经之枢楗。”此四品即教、行、体、用四法。
《方便品》开显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之教法,是教;《安乐行品》示法华行者所修之一心三观行法,是行;《寿量品》显久远本觉之佛身,是体;《普门品》示诸佛自在之应化,是用。此教、行、体、用四者,即依一乘之教法而修一心三观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证得本觉之佛身,并由此佛身之本体而示现种种应化。
又,从四要品的次第来讲,《方便品》相当于发心,《安乐行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槃。这四品从发心、修行,由菩提的觉悟,终至涅槃的证得,是法华修证成佛的重要路线,也是体现法华思想教义的最佳选文。
(一)方便品
本品宗旨经义要点
昔日由于众生根性闇钝,无法信受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故佛以方便力,巧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今日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故佛直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佛昔日所说,皆是方便,今日所显,方是真实。然昔日权巧,不离今日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
经义要点﹙10﹚
1、品初分别以寄言和绝言赞叹佛的权实二智,并以“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解释何以不须复说的理由。
2、十如是的提出与释义。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十法界虽各具事相差别,究其根源,不出实相平等之理。智者用以与十法界、三种世间等相配而构成“一念三千”之理论。
3、四众惊疑,舍利弗三请,佛止不说。四众弟子,因闻佛开权显实,开三显一,谓三乘教法,皆属方便,不是真实,故心生疑念。舍利弗三请,佛陀三止的用意,为令欲闻法者,心益急切。五千增上慢人,因此退席,佛陀默然不予制止,免其因不信而谤法堕落。
4、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非随自意语,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宜而说的。因为众生的根性大小不等,佛为适应此等不同根性的众生,故说三乘、五乘等种种差别法,目的是为引导众生,入佛知见。
5、“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陀出世的本怀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具数义。如佛所亲证之一真实相为所证,能证法性之正智为能证,此能所之知见并名佛知见。
6、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目的,皆为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无二。
7、诸佛出于五浊恶世,隐实施权,运用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诸佛于五浊示现出世者,为度一切有善根有缘之众生使之出世。又以五浊之故,不能顿化,遂有三乘权教之说,实仍以一乘为究竟也。
8、如何察知增上慢者。凡为佛弟子者,虽修证小乘,必不能昧然于佛大乘之义。若昧于一乘之义,甚至妄谓已证,此即非佛弟子,此即为增上慢。若实得阿罗汉,实得辟支佛者,对于佛乘或回小向大,或虽未起行,然必深信此大乘之义;若不信者,即非真证二乘之果者,是即增上慢人也。
9、种微少善根皆得成佛的原理:众生本具正因佛性,藉建寺起塔、造像、香华供养、歌颂佛德、合掌低头等众善显缘因佛性,及约从佛闻法,如说修行来助显了因佛性。三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故无论直接或辗转得闻《法华经》,皆已成佛道。
10、法华一乘妙法的希有难遇:“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二)安乐行品
本品宗旨经义要点
明已堪得此会归一乘之无上功德者,获佛说是经之赐,正与有大功者被赐髻内明珠之上赏无异。又为持是经者明四安乐之行。凡能安住于四法,则可在浊恶末世中,远离怖畏,身心安乐。
经义要点﹙8﹚
1、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四种法: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二、若口宣说《法华》时,远离说过、怨嫌、叹毁等恶行。三、受持读诵时,无怀嫉妒、谄诳等心。四、发菩萨行之誓愿,愿于得无上菩提时,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
2、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离外恶缘名为亲近处。谓菩萨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此名身安乐行。
3、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无所畏心,于法无所执,行有空二观及中道实相观为菩萨行处。
4、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
5、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意远离此四种过恶,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
6、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7、髻珠喻。如转轮圣王于战争胜利后,赠与众臣金银、琉璃、象马车乘,但唯有自己头顶上的明珠不作赏物。此中,如来为轮王、二乘权教为髻、一乘实理为珠,珠在髻在,犹如实理隐于权。此喻如来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以与功臣。
8、修行四安乐行时的果相。诵读此经可得自体无恶,天人爱敬,外恶不侵,聪慧无畏等诸功德。若于梦中,但见胜妙之事,如见佛授记,见身寂静,八相成道等诸胜事。
(三)如来寿量品
本品宗旨经义要点
《法华经》以标显久远本佛者为“本门”,以伽耶成佛而自本门垂现的应迹之身为“迹门”。本品记载,一切世间天人等皆认为释尊是伽耶始成的新佛,但实际上其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伽耶成佛之身只不过是其垂迹而已。
法华有“本迹二门”之开显,其本门之开显,就佛身而言,乃开迹显本。即开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之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之本地本佛。
经义要点﹙4﹚
1、以“五百尘点劫”举释尊成佛以来久远之劫量。粉碎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为微尘,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下一尘,竟尽其尘,而其所经之世界,悉碎为微尘,以其一尘为一劫,而释尊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是显示世尊成佛以来劫量之长远不可算计。
2、如来以方便力唱言灭度的原由。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尽,化身本为度生示现。如来唱言当取灭度,盖众生中有应以示现涅槃而得益者,佛即以示现涅槃而济度之,此是如来大悲方便之力,冀此可令众生生于难遭之想,俾种善根。
3、以“医子喻”说明如来方便灭度教化众生的苦心。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瘥其病。此中,医师比喻如来;子女比喻三乘人。喻意谓三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4、世尊常在灵山说法,有缘者得以参与听闻。颂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证知如来常在说法。又,此偈明佛所居的实报庄严土及地前菩萨所居的方便有余土。
(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本品宗旨经义要点
观音所现之身,虽有佛、菩萨、四种弟子、童男童女、天龙八部等之不同,所说亦虽有偏、圆、权、实顿渐之不同,然无非皆为妙法。众生虽沦落生死,被烦惑障覆,但自性具足妙法,由菩萨慈悲开导得以显现。就所念诵的名号而言,观是能观之智,世音为所观之境。能观之智,与所观世界、众生之境,唯是一心,达此,则可从中悟入中道实相。又,《法华经》之流通分中以本品为力,所谓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即是为众生讲说《法华经》的妙法。
经义要点﹙8﹚
1、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菩萨所以名为观世音者,以此菩萨能观见世间一切众生苦恼求救之音声,施以救济,令悉解脱。
2、称观音菩萨名得脱火、水、风三灾。
3、称名脱四杂灾,即:脱刑罚灾、脱非人灾、脱检系灾、脱冤贼灾。
4、称名可解淫欲、嗔恚和愚痴三毒之苦。
5、称名满足求子求女之愿。
6、无尽意请问佛陀,“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答以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三应化身,分圣身、天身、人身、非人身、金刚神身数类,在十方一切国土随类示现,度脱众生。此即菩萨普门示现。观音菩萨具大威神,能施众生以无所畏,令得解脱,故观音之别号,亦名施无畏者。
7、无尽意菩萨发心以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菩萨初不肯受,为怜愍众生既受璎珞,复作二分供养于佛及多宝佛塔,显以一切所修福德回向于佛,而不滞著于所住之境。
8、本品重颂非孤起颂,乃重颂前长行之文。颂文大意说众生遭遇三灾七难,迫无能逃,至心求救,则为观世音菩萨以弘誓、慈力加被护持之,使获安隐。并叹菩萨具五观、四音之德,劝众生忆念归敬。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