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哭,看到妈妈就要抱,粘人,表现得过分依恋妈妈,怎么办?
前天有个朋友问我,说孩子特别依恋她,每天都粘着她,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由此我想到婷婷两岁左右的时候,也是这样。有时候玩了一天,我也挺累的,可是孩子还只要我抱,东西也要我提,真的是欲哭无泪啊。
(图片来源网络)之前总是看到有人问,孩子一哭就抱,到底好不好?而回答是各种说法都有,有些人说不要抱,这样孩子容易被宠坏。只有少数人认识到了孩子安全感的培养,建议不要等孩子哭得不可控制了才去抱去哄。
曾经有研究发现,两个同样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哭闹程度也相当,A宝宝的父母对他的哭闹不烦不乱,仍然很耐心的陪TA说话,逗TA玩;B宝宝的父亲很少花时间陪伴孩子,要么工作出差、要么回家玩游戏;母亲只要他一哭就把他抱在怀里走来走去,也很少跟他说话或是陪着他玩。等到1岁左右,A宝只要在父母身边不远,大部分时间都能快快乐乐地自己玩;B宝宝却经常哭闹,要求大人抱。
刚开始还奇怪,直到后面学习了心理学课程,才知道其中的原因。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儿童对人们的依恋心是发展儿童个性极端必需的。如果儿童没有这种依恋心,就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体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缩现象,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生,并影响到儿童的爱好和意志。”所以说,儿童依赖妈妈或者TA的抚养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依恋情节。
(图片来源网络)A的父母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不烦不乱,享受乐趣,所以对于宝宝的需求及成长的脉动都较为敏感,能适时扩展孩子的行为能力,使TA逐步在不被抱的情况下也能有安全感,自得其乐。
B则没有学到这样的能力,仍然得依赖较原始的方式——被抱着才觉得安全、快乐。这是因为妈妈(或者家庭其他人)没能和宝宝建立这种安全依恋,从而影响宝宝走向独立。
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无法培养自立呢?
1.过份娇纵孩子
很多家庭过于溺爱宝宝,无条件满足宝宝的一切需求,宝宝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时,父母为了安全,极力阻止,妨碍了宝宝独立能力的形成,使得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依恋感逐渐发展成过度依恋、依赖。尤其是那些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更容易多溺爱少教育。
2.早期依恋关系不稳定,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
有的家庭,父母过于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宝宝,就雇保姆或者把宝宝放在老家给爷爷奶奶照顾,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宝宝安全感不足。有时候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听话,甚至动不动就说“再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等等,让宝宝信以为真,老是担心父母离开自己,不要自己了,几乎是每天都生活在惶恐当中。
3.妈妈没有精心照顾
有些年轻妈妈没有经验,觉得婴儿不懂什么,吃饱穿暖就行了,所以当襁褓中的宝宝向妈妈发出爱的呼唤的时候,并不敏感,甚至置之不理,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从而对这个世界不信任。受此焦虑情绪影响,他们也会很依恋妈妈。
4.受过惊吓
宝宝的感官系统非常敏锐,当夜晚或者有恐怖事件发生的时候,妈妈没有陪伴在宝宝身边,或者事后没有及时给予安慰,会导致宝宝神经紧张,对妈妈产生依赖。
(图片来源网络)对于孩子来讲,能够形成对妈妈、对亲人的安全依恋型关系,才能身心健康地走向独立。过分依恋属于不安全依恋型,妈妈需要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让宝宝尽快地与你形成适度的依恋关系。具体怎么做呢?
1.亲自养育宝宝
尤其是孩子0-1岁这段时间,鼓励妈妈最好亲自抚养,让宝宝充分感受到妈妈的爱。等孩子长大一些了,妈妈要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即使宝宝由别人照顾,也要多给予宝宝关爱,比如,尽可能抽时间陪宝宝玩耍,经常以温柔的目光、话语或者抚摸、搂抱、亲吻来与宝宝交流,让他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支持宝宝独立
独立性是宝宝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关系到宝宝自信心、自理能力、责任心等的建立。宝宝从1岁能够走路的时候起,就表现出了独立的需要,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当宝宝想自己来做的时候,一定要给TA这个机会,即使TA做得不好,也不要责怪,不要替TA做,最好手把手教TA怎么做。这是防止宝宝过度依赖妈妈的关键一步。妈妈要勇于放手,让宝宝自己吃、自己玩、自己睡,宝宝习惯了独自玩耍,长大就不会太黏人。
我是婷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努力践行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希望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留言、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