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课教学周记——生命教育的方向

2017-09-23  本文已影响59人  王东呈

儿童初入学校,一切生疏,其举动自不能尽依规则。教员宜不惮繁琐,详加指导,又不可过于严厉,启学生畏怖之心,致失其活泼气象。——《共和国教科书·初小部分·新修身教授法》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

成年的师者,面对5-7周岁属于刚刚正式开始学校学习的孩子,自然不宜以面对今时社会中的成人之心去待之。孩子们天性纯良,至诚之心尚明明然若翠竹,一丝不染,苟有浊染,亦轻薄易净,无需造作之教。教育的过程中如若违背天性自然之根本太和之气,则会挫伤孩子本然天性,使之骤然亡失生命的本然活泼与心灵的本然平衡。失去心灵的平衡,则会出现异常好动、异常胆怯、异常脆弱、异常忤逆、异常自卑、异常傲慢等自伤身心且有伤他人身心的状态、行为、语言、观念。而一旦出现异常状态,师者往往愈加以生硬语言约束和训教,此必使师者自己疲累烦躁,心绪难宁,而使孩子们亦愈加内气失调,挫伤本性,终致远离自性,偏离至诚无伪的本然良知。偏离此本然,恐将一生落于混沌,不明生命本意,蝇营狗苟,难知生命本圆满全惧,遂陷入苦闷怨结,有为造作,搅动太和,难识归家之途,身病常生,心疾常伴,更有夭折于癌症的童男幼女,实在使人哀婉沉痛。

孩童教育,自然而然,和礼的规矩通于人纯然无染本性,喜悦生于纯然无染本心。外加律法皆非常法,外立之神皆内恐之源,而非生命本义。外法外力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暂时方法,不可持续使用而不启童蒙天然仁慈心性。师者是孩子良伴、导化之圆规,家长是孩子天地。天地不宁,雷雨交加,地动山摇,飓风不止,则万物生灵皆惧而怯懦,泯失浩然正气及荡荡尊严。家长与师者成人面对孩子如若言语犀利、明察秋毫、求全责备、斥责不息,则是对孩子的心灵与自我尊严未能顾及尊重,如此,孩子内心必受染著,其对成人必是潜存对立之心,从而难生真正意义的无伪尊敬与爱戴。

有益于学生良性发展的师者,最好不用太多语言,更不能用伶牙俐齿,也不要用绝对的思辨跟学生滔滔不绝的辩论,最不该用更强的气势压倒学生。这些都不是教育的优点,这些最多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短期内偶一为之的窘境。一个恬淡的微笑,一个无求的关爱的眼神,一只温暖的手,一袭无所忧患、无所烦扰、随风飘飘的师者长衫,让学生彻底放松的减缓内心对立之气而生出全然的安全与信任,才是教育的极致。 ​

学生在言行上表现恭敬,而心中深藏怨伪,人则外顺而内逆,外和而内怨,失其至诚,打破心灵平衡。因大学要义在于至诚、心正,失至诚,真实意义的大学之门难以进入,一生落得庸人心境,无有自尊与真实自信,亦不知自己本来真实,仓促来去,实在可惜。

无自尊自信之民族则必然极好颜面,必诺诺唯唯,必自卑于自己民族之弊,而眼红于其它民族之优,且无心匡正,苟求出离。终难体察自我生命的真意义。是故,家长宜多观自心,明察自身,对孩子少施言教。言教道理并非人之成人的根本凭借,人之成人的根本凭借是每个孩子的“自省”之力。成人言多,孩子“自省”之门必然关闭。从而,持续助推孩子进去大学校门,亦恐多已全失自立、自强、自明、自学的核心源泉。无源则枯,一生恐远离人文喜悦与浩然正气。

孩子言行归于宁静恬淡、出入得体、融归自在、福乐圆满、一生有成、遍化社会症结,实为一生教养之长成,而非一时之急功。当今之中国,成人之中戾气、乖气、怨气、傲气、卑气皆实为不轻,从而在成人世气熏染之下,当今孩子们自然逆气不轻,多难以调化,难以施教。而师者若以刚强之气怒对之,虽可一时表面安宁,实为自欺耳目而已,孩子内心积压的不良心绪存贮于深处,若不加以导化,终有泄发之日,恐是人祸之源。

用心护守或渐次启蒙孩子自然之本性和天然之本心是教育重中至重,其次方为行为、言语、观念之导化。心灵第一,规矩第二。规矩之养成过程亦可成就心灵之通透。导化孩子言行、观念为教育本质,并非短期而促之事,更不是强言刚猛之训教可达成之事。刚言强训是培育深具怨卑心胸民族的方法,于此,中国几十年来实有明显症状。故我国人民多慕日韩、西方等文化教育,对本国完丧信心。于此状态,并非能以发怨心而得扭转,亦并非以痛斥而得回天。师者当悟《大学》与《中庸》心要,从而顶天立地,生大无畏之心,外显以柔和坚韧之言行,以无偏私之见,广视诸生,以真爱性情融化孩子内心各类异常之气。与孩子同心同趣后,可导之行为规矩,并立住心灵法则,并于观念上豁达朗然识自本来面目,洒脱无憾于一生。

师者用自己童年之心视孩子心意起伏,则朗然而知一切状况的出现皆属自然。从而不发刀剑之刚硬语训,而以温和颜色、诚恳语言、得以性情教养的潜移默化。古之学者为己,真师者通人性、达人情、天理皆明,自然明童心起伏之规律,心眼自开,朗然而见人性诸气流荡之貌。通人我本来面目,自然不以戾气对待教育矣。

孩子的言行得体、宽厚仁义、才能卓著、谦卑守性,贵在生活中的践行。然而,初入学的孩子记忆力不足,并活泼好动,尤爱打闹,此是生命本态,因生命均需在嬉闹中得以体味忠恕之心,故对此现象,师者当时时以关爱之心予以提点,虽常指导,终不易于短期内事事就范。

(下段直录于《教授法》)

人人有个性,绝不能众皆一律,宜就个性所长,使渐发达。不得过于束缚,致失其天性之美。如遇学生举动违戾训育,有害善良之发达者,教员应熟察其所以然之故,委曲详尽,再加指导。颜色宜温和,语言宜诚恳,并当以身作则。教员命令,期于必行。对于年幼学生,陈义不可过高,不可离情而偏理论。不必以全时间强行讲说,宜以学生不生厌倦之色为度。学生稍生厌倦之心,虽听亦不入也,此层教员尤宜注意。

杀鸡儆猴,猴子则学会杀鸡。严斥孩子,孩子则学会彼此斥责。乃至于今日孩子斥责父母者、藐视严师者甚多。此实为教育之气的扭曲堵塞。于是课堂以所学汉字造句:寒言厉如刀,自伤绝心交,缓语暖世间,艳阳三尺高。

当今时代,教学、教子实在需要调整重心于“无私欲之真爱”,而非在于对其极度严格。而这一天然去雕饰的无私之爱,全赖成人的目光内敛。成人对自心严格审视,对孩子宽柔关爱,才会缓缓解开万般缠缚。解开缠缚,缓言施之规则方可入童心真处,从而文与质彬彬合和。文则不虚,质则充实。凛然而独立自强、厚德谦卑、一生无憾。

大语文课堂中,涉及修身处事的内化和心事的抒发与讨论、汉字的书写和认知、诗歌的诵读和吟唱、文章故事的演绎和分享、经典书籍的诵读和摘抄等教学内容。分列为人、知识、古诗、故事、经典等若干有形或无形项目。大语文教育是人文的养成过程,是良性素质的积淀过程,是心灵开放、思维透达的过程,更是一种不能以眼目可直观效果与成绩的过程。心灵暗顿则难明此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而人文教育却是生命的根本,是一切上层建筑的精神基石。

【为人】修身处事是生活的本质,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层面。其次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并非是为了超越他人,成为人上之人,人上之人并非生命的本义,也不是幸福的核心源头,若不知心性的本质,攀登至人上之人的位子必然引领霸气,致使人民执于拼命,攀比相争,苦不堪言,难得安宁,忘失幸福,堕入奔波迎求,不得稍息。人类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根本意义在于超越自我,突破内心的狭隘牢笼,终获心灵自在人生,并影响和引领仁和宽厚气象,爱己爱人,喜悦无争,清明朗透,无惑于命,家庭、事业、身心、精神皆得以安然无憾。故知识学问、能力才华仅仅是舟船而已,并非自信自尊的凭借,更非耀显于人前的砝码。通过大语文的人文学习从而通晓自我本态,自得无穷信心和本有尊严,并奉献于人生,承载为生民立命之大责。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奉献人生的工具,工具不是根本义,心性清明灵觉才是根本义。失根本义,世间才有身心苦痛的存在。知根本义,一切障碍和黏著则得以化解。

【古诗】诗歌是美育之根,孩子头脑中存储无穷的诗歌总比存储那无穷的数理和算计以及刻板的固定答案重要的多啊。诗是生命的本真,数理与答案都是生命的衬托。人活着,并非是物质承载诗歌,而是诗歌承载生活。没有诗歌,人仅仅是身体活着而已,长大后,灵魂恐已不知去向。拥有诗歌,即便生活拮据,也内心已足,站在真正的艺术之上,人已不仅仅是存在着,而是恒定的喜悦幸福着,生时无憾,死亦坦然。于是学诗,亦学作诗。一山一水田,二燕三虫眠,四季五花落,六子卧牛闲。乡野之意人皆向往,却于登陆天空之城后难以回到单纯与泥土。净者非外境,实为内无染。内有无尽怨,外境净亦斑。

【故事】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动情的故事。知识并不是孩子的钟爱,动情的故事却能吸引即便最顽皮的童心。讲故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学习一些英语单词和句子,分析一些故事中的人情真谛,孩子们七嘴八舌也愿意加入故事的猜测和拓展。掌握思维和观念者,掌握天下。思维在故事与散文中得以释放,心灵也放松下来,沉静下来。沉静的心,才是吸收的心。紧张和惧怕的心,是排斥的心。知识的吸收真正与否就在于此。在大学课堂教书,会遇到很多大学生空有不少知识的储备,然而他们也苦于自己僵固的思考力和道理的虚浮存在。知道的越多,却未能与生命的本意融合,所知即是幸福心灵的障碍。讲故事,让孩子们开启那诸多人所谓的右脑,而其实就是开启喜悦的本心。无喜悦与淡然的心,幸福教育难以有成。学习,并不是一件辛苦的事,而是一件幸福的事。学海无涯,心悦为舟。勤苦,仅仅是身体的,心灵不苦。反过来,就迷失了方向。

【经典】古代经典的诵读是渡过愚蒙之江抵达恒定无伪的光明幸福人生的舟船。无船渡江,恐陷绝境。童年时期,对于反复诵读的内容会渐次吸收,形成内在储藏。读经已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才能自然舒畅而不挫伤童心的问题。鄙视经典、轻贱古来真义传承,固然顽愚;而过度强调读经,造成人心惶惶,又兴另一形式的急躁求成,强迫幼童汲汲背诵,则恐又堕入偏颇,致使学生内心倦离、厌学弃书,成人后若不遇自省契机,恐成虚浮学者,不识中路,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理论严谨,却于微言大义处及心性方向上堕入难察之误,谜导众民。诵读经典,若能有长辈同参,孩子必将心甘愿随。成人有学,即便斥责孩子,孩子亦能无逆;成人无学,即便有稍微命令,孩子亦生抗拒之心。经典诵读,宜视每个孩子的秉性、能力和气质因人施教。心气若扭结,满腹经纶亦堕凡夫。故经典诵读,可诵可唱,孩童期宜不失活泼,亦不宜全丧敬心庄重。敬心庄重当由师者心中求,师者不宜强令孩童生庄重心。心之升起,自然之功,非迫力而为,迫力有为,仅致怨心,心心难测,暗藏邪正。不中,则邪。《诗》无邪,非仅修饰言谈之用,实为生命真趣。故诵读经典并非为外显光耀而读,实为明心明德,归于生活本质,成就幸福人生。梧桐无求凤,凰栖众鸟登,自生无意处,生生无恹风。

大语文的教学中,出现的任何课堂状况都是本应该出现的必然状况。状况本无好坏,正如每个孩子的作业本无相互间的优劣之差。每个人都有着相对于自己的优点。寻得优点,光芒从而渐渐绽放。如果心里分出了优劣等差,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可能会落于偏爱。师者心灵深处有偏爱就会有潜在的冷落,孩子能觉察到成人心底的意动,不被孩子们自然的状态搅动内心,是良性教育的基础,也是师者能够保持觉知清醒和心灵轻松不至于身心疲累的基础。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一般的师生气息中安心学习,祝愿每位师者能在童心的围绕下巧遇生命真义,培育更多仁德真士和优雅公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