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丨与你携手,从青梅竹马走到苍颜白发
在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一排老旧的红砖楼群中,有一座普通的小楼,这就是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夫妇的家。
钱学森夫妻的结婚照
走进这个家,满眼都是藏书,在屋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架德国制造的黑色大三角钢琴。
这架琴记录了这对夫妻挚真的情感、至诚的追求……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蒋英是中国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
她也是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蒋左梅夫妇的三女,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表姐。
好复杂的关系,好深厚的家族背景
蒋英和钱学森1947年结婚,在一起相处了六十余年,他们的的相识、相恋其实有点奇特。
1
出生于1911年12月11日的钱学森比蒋英大8岁。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密友。
钱学森是钱家的独子,蒋百里有五个女儿,钱家希望有个女儿,看中了活泼可爱的蒋英,之后便恳请蒋百里夫妇把蒋英过继给钱家抚养,就这样,蒋英成了钱家的干女儿。
蒋百里夫妇和五个女儿
这一年,蒋英5岁,钱学森13岁。
钱家正式地办了过继的酒席,把5岁的蒋英改名为“钱学英”,让她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与钱学森以兄妹相称。
这对青梅竹马的小兄妹带给两家许多趣事,他们曾在聚会中合唱《燕双飞》,让四个大人都大笑不止,这也似乎预兆了他们日后深厚的姻缘。
童年时候的蒋英和钱学森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蒋百里夫妇十分思念三女儿,要把蒋英接回去。
钱夫人答应让蒋英回去,但却提出了交易的条件:“你们这个老三,现在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此后虽然蒋英回家了,但仍叫钱学森父母为干爹干妈,叫钱学森干哥,直到二人分别到国外求学,才断了来往。
因为童年时的这个小插曲,后来他们结婚了,钱学森还经常笑称“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
1929年,钱学森在北平上完中学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在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一年后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理论博士学位。
也就在钱学森去美国留学的第二年,蒋英陪父亲到欧洲考察,并留在德国,在著名的冯·斯东凡尔德贵族学校学习。
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并在一次匈牙利举行的国际歌唱比赛中获奖。
就这样,钱学森、蒋英这两位年轻人,为了各自的梦想,远走异国他乡求学。留学期间,他们并无联系。
谁也不知道,当他们再度重逢时,正是一段美好姻缘的开始。
对蒋家这位漂亮而又有出息的女儿,钱学森的父母一直很在意。
蒋英后来回忆,钱妈妈老惦记着我将来是钱家的儿媳妇,但是钱妈妈过世得很早,四十几岁就走了,这是很可惜的。钱老伯也没有忘这件事,老惦记着我这个干女儿。
2
1946年,28岁的蒋英结束了在德国的学习,回到了上海。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也带着在美国获得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到上海探亲。
就这样,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又一次地交汇了。
钱学森年纪轻轻已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意气风发。
很多家的父母都想把女儿介绍给他,但却不认识钱家,知道钱家和蒋家关系密切,托蒋英和她妹妹来牵线搭桥。
在蒋英的安排下,为钱学森安排了一场相亲会。在这场宴会中,一位富家女甚至当面向钱学森表达喜爱之情,钱学森拒绝了富家女孩的感情,却被儿时的玩伴蒋英深深吸引了。
几天后,钱学森应邀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一次学术讲座,蒋英一个人去听了。讲座结束后,钱学森突然提出送蒋英回家。
到了蒋英家后,蒋英说:“我这里有很好的唱片,给你挑一张顶好的、我喜欢的唱片给你放好不好?”
钱学森说:“不好不好,不用了不用了。”一下子俩人都静默了。
过了一会儿,钱学森说:“你跟我去美国好吗?”
蒋英一听,觉着很吃惊,但是心里也有一些预感。“说不行,我有男朋友了。”
他说:“我也有女朋友,但从这儿就开始,你的男朋友不算,我的女朋友也不算,我们开始交朋友。”
聪明的蒋英,当然明白钱学森的心意。学习理工科出身的钱学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蒋英在爱情面前没了辙,放下了矜持,终于答应了钱学森的请求。
1947年8月30日,这天恰逢七夕,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国际饭店结为伉俪。
同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赴美国波士顿。他们先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座旧楼房。
在新家的起居室里摆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为这个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气氛。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
由于蒋英长期在德国学习音乐,她的英语还太流畅。
于是,钱学森就抽时间教她学英语,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咯咯地笑。
蒋英为了尽快地掌握英语,便把几首德语歌曲翻译成英语,经常哼唱。因此,从这座小楼里时常传出笑语歌声。
钱学森和蒋英
多年之后,当蒋英忆及往事,依然回味无穷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在美国工作和生活期间,除了在事业上获得极大成功外,钱学森夫妇的两个孩子——钱永刚和钱永真先后降生了。有了一双儿女,他们家里更加充满了欢乐。
钱学森夫妇在美国家中院子里
3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了世界,也传到了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夫妇的耳朵中。他们决定早日回国,为新中国的崛起而效力。
1950年夏末,钱学森开始为回国做起了准备。他首先将中国发展科研所急需的宝贵资料——他的藏书、剪报、手稿与笔记打包装箱,这些资料同行李和重达800公斤,运上从美国开往香港的“威尔逊总统号”海轮。
他和家人又预订了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航班,准备即刻乘飞机返回中国。
但是,1950年的美国,正值反共的“麦卡锡主义”狂潮泛滥。
当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消息被美国方面得知后,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时担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的丹尼尔·金贝尔非常仇视新中国,他甚至说了这样一句名言:“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于是,在美国国防部的指示下,美国海关首先非法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和书籍;紧接着美国移民局又下发了一纸限制钱学森出境的公文,禁止他离开美国。
1950年9月7日傍晚,美国政府派人逮捕了钱学森。
钱学森被关在洛杉矶以南一个叫特米诺岛的联邦调查局的监狱里。特米诺监狱四面环海,与外界隔绝。此地距离墨西哥边境不远,这座监狱关押的大多是来自墨西哥的偷渡者。
好在联邦调查局考虑到钱学森是著名科学家,没有把他和那些犯人直接关押在一起,而是关进了一间单人牢房,夫人蒋英获准每天都可以前来探望。
然而,在这里,钱学森被禁止和任何人交谈。夜里,警卫每15分钟就来亮一次灯,使他没法好好休息。这种身心上的双重打击,让他在短短的时间内瘦了30磅。
钱学森被逮捕的消息传出以后,引起了有正义感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抗议。迫于巨大的压力,9月23日,美国政府将拘押了15天的钱学森释放了。
当钱学森从监狱中走出来时,他一言不发。无论问他什么,他都只是点点头或摇摇头,仿佛暂时地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15天的牢狱之灾,让这个科学家受到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虽然牢狱之灾解除了,但钱学森还没有完全获得自由,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受到美国移民局的监控。移民局规定,钱学森不得擅自离开洛杉矶,他每个月必须去登记一次,并要随时接受移民局官员的传讯。
此外,钱学森的电话受到监听,信件也受到拆检。甚至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还经常闯入钱学森的办公室和住宅进行检查。
虽然钱学森走出了监狱,但无处不在的特工的监视,好像一座无形的牢狱,仍然将他围困住,令他插翅难飞。
在这段时间,为了不使钱学森和孩子们发生意外,蒋英不敢雇佣保姆。因此,她不惜荒废了自己的歌唱事业,承担起了买菜、做饭、操持家务、照料丈夫、照顾孩子的责任。
为了支持钱学森的科学研究,蒋英在四周无窗的浴室里,放上一张小桌和沙发,让钱学森躲开特务的监视,坐在那里专心阅读和研究。
4
美国政府的蛮横阻挡,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
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他们工作之余,常常用音乐来排遣心中的寂寞与烦闷。
1955年5月,钱学森偶然在一张废弃了的华人报纸上,看到了国内欢庆五一节的新闻。
在报道中,钱学森惊喜地发现钱学森的世伯陈叔通先生与国家领导人一起在天安门检阅游行队伍。
于是,钱学森决定给陈叔通先生写信,报告自己被美国拘留的困境,请求中国政府出面斡旋。
信写成后,由于有密探监控,一时无法投递。
到了6月,钱学森夫妇决定破釜沉舟,采取行动,到了附近的一家小咖啡馆,钱学森在门口与特务周旋,蒋英溜出咖啡馆,把给陈叔通先生的信夹在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的家信中,投进了邮筒。
几经辗转信才送到了陈叔通那里,最终,交到了周总理手上。
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具体的商谈。
中国代表王炳南,一上来就再次提出关于钱学森归国的问题。美国代表也是老调重弹,回应说钱学森并没有回国的意愿。
王炳南当即亮出钱学森寄给陈叔通的信件,使得美国代表措手不及,场面十分狼狈。
最后,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的条件,要求美国方面不再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回国。
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当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放钱学森回国。
一个多月之后,也就是1955年9月,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一双儿女——7岁的儿子钱永刚、5岁的女儿钱永真,踏上了归乡之路。
5
回国的钱学森,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同时,蒋英也得到重返舞台的机会,被安排到中央歌剧院工作。
钱学森的工作非常忙碌。那时,我国的核工业和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一切从零开始。钱学森要亲临第一线,前往发射基地,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有时候甚至一去就是好几个月。
这天,钱学森告诉妻子蒋英,自己又要出差了。
“又要出差?去哪儿?”蒋英忍不住问。
“很远的地方。”钱学森心里清楚,他的工作性质非常特殊,很多事情甚至连自己的至亲也不能透露。
作为中国导弹研制的技术领导人,近30年里,钱学森肩负了很大的压力,那时,他经常神秘失踪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的事情全靠蒋英。
有一回,钱学森又“出差”,一去又是几个月,杳无音信。
急得坐立不安、寝食不宁的蒋英,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亲人死活不明的痛苦折磨,急冲冲地找到国防部问:“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 ”
其实,这时的钱学森并没有失踪,他正在戈壁荒漠之上紧张地进行着“东风一号”近程导弹的发射准备工作。
1960年11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电讯通稿:中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在中国西北地区发射成功。
钱学森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的国防事业蒸蒸日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
1966年10月27日,在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好消息相继传来。想到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蒋英不禁百感交集。
6
钱学森晚年获得了很多奖,他曾诙谐地对蒋英说:“钱归你,奖(蒋)归我。
1991年,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由于对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贡献,1991年,中央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蒋英陪同丈夫钱学森出席了颁奖仪式。
在盛大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当面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
我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是我老伴干什么的,我向大家解释一下,我老伴主要是从事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
我今天获奖,不会忘记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钱学森的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钱学森和蒋英,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至诚的追求,承诺了他们对对方的爱。
夫妇二人甚至约定: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相见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怎舍得浪费。
2005年,当温家宝总理看望他的时候,他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还未能得到完美的解答。
时间最残忍的地方,就是我们终究会走到终点。
六十二年的厮守,如今走到了尽头,生命之火终究会熄去,火灭了也就该走了,人生在世莫过如此。
2009年10月,钱学森病逝于北京,享年98岁。3年后,蒋英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大家都说,这对神仙眷侣去天堂合唱他们小时候唱过的那首《燕双飞》去了。
纵观钱学森的一生,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钱老走了,他已经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所有任务。
华夏九万里国土,再也不用遭受核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