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孝”的理解

2022-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平衡点0306

有几位朋友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他们时常给我推荐一些音频让我听,可是我听不进去,甚至还想和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辩论。

比如孝吧,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善孝为先,他们认为孝能积福积德,还能治百病,不孝就是万恶之首,不孝就会有灾难出现,孝就是听父母的话,不能让他们生气。听了他们的视频,感觉非常的不舒服,有一种恐吓之意,而且他们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比如让人节俭,就说吃的、用的、穿的、住的,人的一生是有定数的,如果刚开始吃的多了,那么以后就不能吃,或者没吃的了。科学根据在哪呀?让人无法信服。

前一段时间,我做了一场讲座,内容之一是要倡导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孝身,更重要的是孝心和孝志。但孩子不能什么事情完全听父母的,要有自己的主见,如果事事都听父母的,那是一种愚孝。我举例说孔雀东南飞的男主人公焦仲卿,还有中国著名诗人陆游,他们跟妻子感情特好,因为母亲看不惯妻子,让休了妻子,他们为了所谓的孝道,不得不那样做,可是在这两个男人的心中,失去妻子就是一种永久的痛,他们这样的做法,我认为就是愚孝。我还举了古代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子,他为了给母亲节省口粮,要活活埋掉自己儿子的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愚孝,如今还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当今的法律,不要说活埋儿子了,就是毒打孩子,也属于违法的家暴行为。那位痴迷传统文化的朋友,当即就反对,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愚孝这一说,看了他的留言,我哭笑不得。

那么,怎么做才算是“孝”呢?

《孝经》记载,两千五百多年的孔子是这样说孝道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道的开始,能够修身养性,并做出一番事业,这才是最大的孝。如果孝道分为三层的话,最低的层次就是侍奉父母,中等层次就是报效祖国,最高层次就是修身养性,给世人做出榜样。

当我跟70多岁的老母亲说,你要好好的爱自己。母亲责怪道:做人不能那么自私,要多为他人考虑。平时说的孝道无非就是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能做到孝心的人不多,能做到孝志的更是寥寥无几了。

小时候长辈常教导:做一个人要孝顺长辈,不孝的人要遭天谴的。儿时理解的孝就是,听父母的话,不与父母顶嘴,父母让干啥干啥,不要惹父母生气。小时候不喜欢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说教,尤其是父亲脾气暴躁,时不时还打骂儿女,我们心中对他有情绪,所以内心对孝顺有一种抗拒。后来通过学习了解到,一味的听从父母,那是愚孝。

新时代,为什么还教导孝顺呢?

2000多年前的孔子,对孝道有明确的看法,可是人们怎么没有真正的理解呢?我思来想去有以下原因。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是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圣贤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会真正的了解古代圣人的思想。

另外中国统治者注重儒家的教育思想,他们为了巩固统治,就要愚民百姓,他们让子女听从父母、顺从父母,无非就是让天下所有人听从皇帝的指令,顺从就是培养听话的奴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人大多知识面窄,境界不高,所以他们理解的内容自然有局限性。时代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古代圣贤的观点固然有道理,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观点确实在当时合适,但现在已经过时了,就像我们小时候穿过的鞋子和衣服一样,可能当时得体美观,但现在已经穿不上了。因为认知的局限,这些传统文化的跟随着,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全盘照搬,理解不深刻,所以说出来的话不能让人信服。

为了让人信服,他们就采用恐吓的方式,如果不孝顺就不能发财,就会遭到天打雷劈,就会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这些人还说传统文化能包治百病,能治疗世间的一切难题,他们的初心是好的,但我不喜欢他们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他们过于夸大了事实,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或药方是全能的。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只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当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新时代的我们,依然要孝敬父母,孝敬的方式要与时俱进。

如何做到真正的孝?

要做到孝道,需要发自内心的尊敬父母。我认为尊敬他们,比给他们丰富的物质更为重要。人老的时候对物质的需求并不多,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幸福,心理上的愉悦。

父母希望看到儿女自己过得开心幸福,然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有一种不孝就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担心。从小的方面来说,孝就是给父母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心理尊重他们,感恩他们,让他们内心放心、开心。从大的方面来说,能够干一番事业,为更多的人服务,这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光耀了父母。

亲爱的朋友们,您是怎样理解孝道的呢?您受到这方面的困扰了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