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

新闻与温度

2021-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想去洛阳看烟花

今天读了记者柴静的《看见》,第一章的名字是《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起初看到这个名字我蛮疑惑的。

为什么说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主持人不是人吗?

直到我看到新疆大地震时,柴静同陈虻一行人去灾难现场采访。

下面是柴静在询问一个受灾的老人时的片段。

我找到了达吾提·阿西木。他是个村支书,戴着维族老年人那种黑皮帽子,一圈花白淡黄的络腮胡,脸又红又宽,坐在塌掉的房子前头砸坏的凳子上。他满脸是灰,我也是,头发全是头盔压的印子,这次我什么问题也来不及准备。 我看了看周围,问:“您现在房子没有了,晚上睡在哪儿?” “地上。” “睡着了吗?” “一想到家里有五个人死了,想睡也睡不着。” “睡不着的时候想什么?”“想以前的生活,想我村子里的一千四百多户人怎么活下去。” 如果在演播室,这时候就会想,该第二段落了,该上升到什么层面了,但是坐在这长天大地上,什么都没了,灯光没了,反光板没了,耳机里的导播没了。

后面老人讲述到赶回家看到倒塌的房子时,拼了命去挖埋在房屋下的家人。在自己在找不到之时,徒手挖,后面挖到孩子他妈时,他就停下了。柴静也停下了,她没有进行下一个提问。柴静内心抽动,问不出下一个问题。

此刻,身为记者她应该继续问下去,但这一刻她停下了,她为这个老人感到悲痛,不敢打扰那个老人的伤心。

我想这应该是新闻人应该有的温度,也是新闻人在工作时体悟被采访者的心。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你好生活》。主持人张蕾说了这样一句话:乌云的边上是镶着金边的,你会看到光。

新闻传播者的出现让文字有了温度。

书中序言这样写到: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

这应当是新闻人的初心。

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的同时,还应该将有故事的新闻给予温度,让更多人感知到新闻带来的温度,而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

序言的最后柴静又这样写到:

十年已至,如他所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