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第十八节(34)
【原文】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傅佩荣解说】
《论语,为政第二》的第十八章,原文是: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见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请教怎样获得官职与俸禄。孔子说,多听各种言论,有疑惑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说自己有信心的,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然后谨慎去做自己有把握的,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说话很少被责怪,做事很少会后悔,官职与俸禄自然不是问题。
子张这个学生第一次出场,年纪很轻,比孔子小了48岁,在《论语》里面,比孔子小四十八岁的算是最年轻的了。比他年长两岁的是谁呢,是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但是子张这个学生年纪虽然轻,志向却很髙。像他提这个问题,有些人认为好像不太好吧,你怎么一上场就问老师怎么样获得官职跟俸禄啊?因为在古代,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去做官,因为只有做官才是读书人正当的出路,将来可以把自己的所学用之于社会,造福百姓,而绝对不是说我学习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富贵,儒家的考虑首先在于为民服务,这一点原则是很清楚的,所以子张请教怎样获得官职和俸禄。对孔子来说他不会说这个学生怎么搞的,一来念书就希望将来可以怎么样做官,得到职位、得到薪水,孔子不会这样怪他。孔子回答他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言,第二方面是行。你要怎么说话呢,第一个,要多听。多听别人说话,别人怎么说,你听了之后觉得有疑惑的,不太妥当的,就放在一边。你跟别人说话就要说自己有信心的话,这样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因为你把那些不太适合的话都放在一边了,说自己有把握的,知道这样说没有问题,别人就不会责怪你。
一个年轻人到社会上工作,开始的时候说话确实要谨慎。你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很重要,第一个印象有问题,以后别人要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你说话的时候别人就会注意到这个年轻人说话有没有分寸,是不是合大体,在时机上,在身份上,在角色上是不是都恰如其份?如果都做到的话,说明这个年轻人能够察言观色,能够知道怎么样去适当地表达自己,跟别人相处,也比较容易协调,这是在说话上面。接着在行为上怎么样呢?孔子继续说,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因为刚刚进入社会,你本身做事的经验很有限,都看到别人在做,别人在做的时候你可以观察,把所有不妥的、不太适合的放在一边,然后去做你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前面讲说话的时候小心,不要让别人责怪,后面讲做事的时候小心,不要让自己后悔,这两方面都做到的话,就会很少被责怪,做事很少会后悔,官职与俸禄自然不是问题。关键还是两个字,言跟行。
孔子对这个年纪比自己小了几乎半个世纪的学生,一定是跟对待自己的孙子一样,很诚恳地告诉他,言行方面要多看、要多听。一般人学儒家总认为我只要有道德操守就好了,我本身做得正就算了,不是的,儒家讲人的问题不能离开社会,既然在社会上就要尊重社会的规范。一个社会能够发展到今天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它的各种规则,包括明的、包括暗的。你多去了解,多看多听,然后去说一些自己有信心的话,做一些自己有把握的事,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什么样的抱怨或者责怪了,自己也不至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了。
我们学儒家的时候,看到孔子对于从政做官也好,对于求职安身赚钱也好,他是非常理性的。因为有些人谈到儒家的时候很喜欢强调儒家偏重人格教育,只重视道德的修养,不太注意到现实生活的需求,其实未必如此。日本有位学者,他写有一本书,叫做《论语与算盘》,算盘代表利益,《论语》代表道义,事实上这两者可以配合,只有一个原则,当你发现利益的时候要问合不合乎道义,这样就可以了。所以孔子教我们要多思考,做任何事宁可思考之后再做,省得将来后悔,“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应该要列为座右铭来提醒自己的。说话不要被人责怪,很多时候我们话还没说出来,就知道这话说出来会得罪人,但有时候因为修养比较差,或者因为心直口快了,或者希望别人不要见怪了,直接说出来,果然得罪人,其实这种有话想说而不说,是一种修养,我们一再提到“祸从口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说话的时候不要逞一时之快,而要能够稍微转个弯想一想,但是也不要想太多,想太多之后变成什么话都不敢说了,给人讳莫如深,高深莫测的印象。所以说话是一门非常难得的艺术,你要掌握住它的重点,运用恰到好处,一样是一个挑战,恐怕要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学习。
孔子给子张一个比较具体的建议,就是多听别人怎么说,你说话不要让别人责怪,做事的时候要记得,不要让自己后悔。很多事情一做了之后不能再回头,时间不能回头,做的事情做成之后也很难重来。人生只有一次,必须一路往前走,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把它当成是惟一的事情。比如我自己教书已经超过三十年了,每一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今天是第一次上课,虽然有时候觉得很好笑,明明上了不知道多少次课了,上台不知道讲了多少场了,但是要记住,时间不能重来,在每一个时段都是一刹那,这一刹那过去了,就不再有这同一个刹那,那就是下一次了,下一次跟这一次不一样,你不可能替换。所以我也常常在问自己,每一次上课说话是否恰到好处呢?能不能再改善呢?如果准备得比较好的话,自己也觉得很有把握,说出来之后觉得今天准备得不错,可以说得更完整,让别人听得更明白。还好,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而每一个人都有提升的空间,你只有不断地去改善自己,不断地自我反省,跳开自己来观察自己,来聆听自己,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在下一次类似的场合把话说得更好,把事情做得更圆满。
人生是永无止境的一种挑战,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会希望一次把事情做好,把话说对,这是很好的要求,很好的自我期许,但是事与愿违,人生永远没有圆满的时候,当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不要忘记,孔子也说过,当别人称赞他的时候,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什么意思呢,你说我是圣人,说我是仁者,我不敢当。为什么,因为你还活着,你就有继续往上超升的可能,这是因为人性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要求你要做得比过去更好,永远要比过去更好,自我超越是永无止境的。也就因为这样的观念,我们在人生的过程里面才感觉到奋斗的动力源源不绝。
冬至感悟:
在任何场合都要注重自己的印象。言行都是非常重要的,观察力也不可或缺。比如在面试的时候,正如在《他来了,请闭眼》中,女主去参加一个翻译的面试,但面试官并不是要聘用她的人。这时候,她所做到的就很好,细心观察,小心说话,并且一言一行既不失分寸又不死板,最后成功获得了翻译的工作。
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去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说话的技巧和处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