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 《取悦症》:为什么你付出很多,却不得善终?
很多人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于别人的伤害,而是来源于完美的自我期望---这种人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与满意,把别人的需求排在第一位,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题记
《取悦症》这本书主要描绘了我们身边的一种人群与人交往之间的行为举措,这群人把对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很关注对方的感受,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把聚焦点都放在对外他人的认可上;这类人群也就是书名说的“取悦症”患者,你可能会说身边有这种人不是很好,而在实际生活中,“取悦症”人群通过降低自己的需求提高满足别人的需求满足这种作法使得双方在交往的关系中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而不平等的关系是很难长期维持的。
这本书启发了我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在与朋友或者爱人的情感交互过程中,为什么当一方付出远大于另一方时,往往这段关系的结局都不会太好?
这个问题也让我对“一段关系唯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会长久存在”这句话重新思考了一番。
以取悦症人群的表现为例,他们把对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忽略自己感受的本质是“不自信”,他们把对方的认可与肯定当做是滋养自己内心成长的养料,把关注点放在外部的世界里,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你的付出能够给予肯定,有可能他的需求并不是你提供的,当他不会给你肯定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是你付出的还不够,这样子就加大剂量继续付出,而殊不知这种付出在对方看来可能是种“情感的绑架”,你的给予不是他的需求,可是你的持续付出又会让人家感觉你会对他有所期望,这种感觉显然对方会觉得不好受。
另一个底层原因是人都是喜欢新鲜感的物种,一种东西再好,时间久了,他也就觉得平淡了;拿双方情感交互的场景来看,当你长期习惯性地对一个人好,不求回报的付出之后,对方就会习惯了这种感觉,在这过程中又由于你缺乏底层自信的自我表达述求,没有在关系中制造表面上的冲突去让对方重视你的感觉和冲淡长期对你好的感觉体验;时间久了,在关系中没有制造一种对比于“长期对他好带来的感受”体验,这段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有很大概率以失败告终。
一切把关注点向外求的系统,终究是脆弱的;所谓的内心强大并不是说这个人对外界的反馈毫无感觉,而是这类人的关注点是向内的,背后是强大的自信心支撑,这种强大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感受,在他们的世界里把关注点放在对外的他人上肯定上是一场胜算极低的战役,听从自己的内心才是一场可以持续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