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自信 | 你如何一步步失掉了自我肯定的勇

2018-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初行者嘉柏

                    灵性写作  如实生活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

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

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

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在任何时代,勇气都是人类穿过从婴儿期到人格成熟这条崎岖之路所必需的美德。这里所指的勇气,并不是自我牺牲式的英雄主义,而是一个人作为生命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内在特性——相信有实现自我的可能性,并且具有承担伴随着这份自由而来的焦虑的能力。尽管这种焦虑的感受包含了巨大的孤独,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怀疑。

前阵子和闺蜜聊天,说到自信和勇气。

我说,其实我是个很不自信的人。

她说,天呐,我不信,在我眼里你永远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你hold不住的。

我说,讲真,没骗你,从小在赞美声中长大,自信是我不得不扮演的姿态。内心的虚弱,大概也就只有自己知道吧。

过了两天,正好读到相关的心理学文献,于是打算把探究到的内容集结一下,在这儿写一些。那些外在强大,内心却惶惶不安的个体究竟是如何失去内在自由与安宁的?

01.

童年时期的过度保护与潜在逼迫

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或者被打压的?我想是幼年。发展个人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为自由、更有责任心,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假如父母或亲人以关心庇护的名义过度保护,扼制了儿童自由探索的天性,这种活力的内核便会逐渐枯萎。

不可以挖泥巴,因为有很多细菌存在。

不可以爬高,因为会有摔落的危险。

不可以在草地上打滚,因为可能潜藏着毒虫。

不可以靠近河岸,因为随时有堕水的威胁。

……

外面的世界,在成人的描述下,似乎总是充满陷阱和威胁。以至于当个体到达那个需要脱离父母保护,甚至可以与他们相对抗的阶段,反倒对自己的能力没了信心。可是,那种在与父母关系背景中感受到自由,从而生出的惊人的分离或对抗的意志,恰恰是人类动物真正诞生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标志。

起先,他会反抗,以各种各样看起来无理取闹的形式宣泄他的生命力。他会变得容易哭闹,总是感到无聊,却不知道精力应当往何处宣泄,无端惹出各种麻烦。父母所不了解,也没有看到的是,他的安静,充分体现在全神贯注的探索与观察里,而非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轨道上。

再后来,在传统学校和传统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他变得乖顺、听话、懂事,放弃了探索的渴望和反叛的决心,成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同时也失去的真正意义上的活力——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笼中的金丝雀、温室里的花朵、牵线的木偶。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7岁左右的孩子已具备了记忆生活经验的能力。他的大脑开始让他懂得联系事件的前因后果、汲取经验教训。而制止犯错、制止冒险,意味着,对他/她存在的主动性的否定。如果一个人始终实践着父母眼中的他的某个角色——这个意象就会永存在他/她的心中,难么他便不知道他所信仰的是什么,更不用说真正知道他自己的力量是什么。

正常情况是什么样?是一个孩子能够一步步地将自己与父母分化开来,一步一步地成为自己,而不会出现不能忍受的压抑和焦虑。就像他学爬楼梯一样,尽管会出现一次一次的摔倒所带来的疼痛和挫折感,但是最终会发出胜利的欢乐笑声,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他能够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获得他自己在心理上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由于意识到了父母对他的健全的爱,并意识到来自父母所给予的能够与他的不成熟度相匹配的安全承托,他能够在面对分离危机时,保证成长的勇气不被恐惧所淹没。因此,他无须在更大程度上孤军奋战。

另一方面,根据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Rollo May的观点,在内心对自身的力量感到怀疑(通常是潜意识的)的父母,通常倾向于要求他们的孩子要特别勇敢、独立和富有进取心,他们可能会逼迫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加入竞争性的群体。这和过分保护孩子的父母一样,其行动比语言更为有力地表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是缺乏信心的。但是,一个孩子勇气的发展,只能是他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作为一个人生来就有的特性充满信心的结果。这种信心的基础是他父母对他的爱以及对他尚未完全显露的潜能的信任。

02.

被人喜欢与欣赏的强迫性需求

勇气的对立面不是胆怯,是自动顺从。从上一段文字可以看到,孩子或成年人是否有勇气发展自身的潜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孩子是否敢于冒险面对父母的不赞许,或者他是否能够忍受树敌所带来的更多的孤立。这种选择,作为他获取安全感的方法,又决定了,他是通过支持他自己,还是通过顺从而竭力被人喜欢——因为如果没有母亲或者父亲的认可,他就会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因而变得越来越小看自己,失掉自信。

那些需要其他人不断地说“他真好”、“真聪明”、“真善良”,或者说“她真漂亮”的人是这样的人,他们之所以照顾自己,并不是因为他们爱自己,而是因为漂亮的脸蛋、聪明的脑袋或绅士的行为是他们买得父母赞许的手段。这就导致了一种对个人自我的轻视。

想要得到赞美与表扬的强迫性需求会削弱一个人的自信与勇气,因为这个时候,他是凭着他人的信念,而不是自己的信念来进行奋斗的。这种行动本身就是对其内心存在虚弱感和无价值感的提醒——这种羞辱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体被征服的痛苦。最糟的不是由于敌人比自己强大而被打败,而是为了与最糟心的敌人融洽相处,在一开始便举手投降。人们最为恐惧的是脱离群体、“鹤立鸡群”、不能与群体打成一片,和被群体抛弃的危险。

03.

如何找回失落的自信和勇气

否认那些曾经通过期望对你造成控制的人的权利。跳出来,是的,跳出来,我的意思是挣脱,而非反抗。所有反抗,都意味着对期望者权利的肯定,默认了他们的统治权。这就好像是一个人通过他的行动在说:这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存在(自我并不是什么坏事)。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当一个人获得某种新的成长后,他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为自己找到行动的指南。他必须能够抵挡得住内心焦虑反应的反攻,就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巨大的孤独,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怀疑”,为自己的标准和判断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他要能够抵挡得住来自家人或朋友的攻击,在他们看来,如果他仍像过去一样按照他们的想法而活,那他们将感到更加舒服一些。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接受自己有限性的勇气。没有人能够作出绝对正确的选择,并且得到对结果的完全把控。人的智识、身体、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完善的。这意味着,即使知道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并且很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也仍要通过整合自律、自我能力评估、创造性的头脑等自我意识的诸多方面,去行动,去爱,去思考,去创造。

唯有此,我们才具备了生而为人的尊严。

写在最后:

感谢粉丝们在后台留言对我的关心

在这个充满幻象和虚弱的现实世界中

通过文字

人与人得而真正相遇

何其荣幸

此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