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习想法川北医学院

《浮生六记》: 一双璧人情深命薄,半世浮生饮尽炎凉。

2017-09-24  本文已影响8376人  缺砚一方
文/缺砚一方

沈复(字三白)一生算是饮尽炎凉,历遍冷暖;

嘉庆十三年,他四十六岁,妻殇、父终、子夭,入世不得功名利禄,隐世难忍青灯古佛;孑然一身于世,浮生一梦,写下《浮生六记》,半百岁月,甘苦藏心;

文字之美、注情之真、让人读之不忍;我虽是愣头青年,历事无多,读来也觉字字真情,几次捧书长叹,叹芸娘妻性可爱,奈何恩爱夫妻不能白头。

《浮生六记》能传世于今,实属不易,也是此文不该绝于世,据说是清人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淘书,偶得《浮生六记》的残稿,仅存四卷,既是散文也算自传,也足以传世。

一、一双璧人情深命薄

浮生六记,第一记芸娘,一生忆芸娘;沈复开篇便道“事如春梦了无痕”,不是事无痕,只因已刻骨。

我不敢去想,二百年前,一位潦倒如洗的孤人,一间破败落寞的小屋,无数个夜不能寐,破椅简桌前,烛台如豆,执笔忆浮生,心中那个芸娘,沧浪亭边往事,只怕笔未落,泪已先下。

初见倾心

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陈芸是沈复表姐,沈随母归宁,一见痴心,不可释怀。在那个封建社会,婚姻之事皆听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白却能说出非芸娘不娶这样话来;着实可贵,让人感动。

听多了那句世人所谓的一见钟情不过是一见钟脸罢了,读到三白遇芸娘不竟想世间真有这般一见钟情,痴心如斯;

芸娘不算倾城倾国容,也没有闭月羞花的貌,三白笔下如此写道: “其形削瘦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反而是初见便心知“其福泽不深”“似非佳相”,却仍要说出那句“非淑姊不娶”,情真意切,即使万丈深渊,纵然难得终老,又有什么关系。

爱便爱了,管他什么福泽不深。三白其人,有情有义,有血有肉,芸娘嫁与三白,想来应是幸事。

新婚盟誓

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心跳)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读到此处,只觉这是世间对怦然心动最美的诠释,试想一个等夫至凌晨的女子,正读着西厢记,夫君归来,闲话夜谈,比肩调笑,再有上文一幕;

比红袖添香更多几分深情,较举案齐眉则添了几分情趣。这一双璧人恩爱之情,芸娘微羞带喜的可爱,隔着两百年的时光,跃然纸上,不得不承认沈复这波狗粮,无需图片,不必视频,寥寥数言,能破岁月,可醉人心。

恩爱贫乐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有人说是芸娘成就了沈复,林语堂先生也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我自来不愿接受这种谁成就谁的说法,但说喜欢芸娘之可爱,诚然不假。

古今流传的女子佳人虽多,但能如陈芸这样集一身灵气又不失人间烟火味的,寥若星辰。

芸娘之可爱,既是满身烟火的家庭主妇,温情体贴,善解人意,女红刺绣,沈复出门在外,她也端茶煮饭,她也要陷入婆媳漩涡,她也要竭尽全力应对人情世故。

柴米油盐之外,芸娘更是一个能品诗读书的灵魂伴侣;后人更多觉得芸娘一身灵气要比满身烟火气的她要可爱,荷花熏茶、为爱婿藏粥、做梅花盒甚至她为夫寻妾,皆成有趣之人,皆是可爱之举。

漂零忆人

复至扬州,卖画度日,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

恩爱夫妻不到头,三白初见芸娘的话竟成谶语,嘉庆八年,生活所迫,清贫流离,芸娘因病不治,三白痛失芸娘,此时他时年四十一岁。

芸娘之死,最是悲情,读之戚戚。悲芸娘之痴心,哀沈复之无能。

忆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生死离别,人之将死,芸娘一心所系,仍是沈复,从内心感其相遇相知相伴,半分都没有恨怨。但是芸娘之死,多半缘于生活穷迫,潦倒不济,作为一家之主,沈复为夫为父,不能立足养家,四处飘零,寄人篱下,多少是有些责任的。

沈虽一生潦倒甚至无以养家,却痴情重诺,生死不弃。此后半生,飘零失所,芸娘也从未离开他的世界。后人读此书,读此人,嗒然长叹,久不能平,于读书人而言,已是幸事。

《浮生六记》沈复一生,闺房之乐,闲情之趣,坎坷之愁,浪游之快四记本人手稿,归根究底,终是离不了芸娘一人,与芸娘恩爱事,漂泊一生忆故人。若说芸娘是最可爱女人,三白便是最深情的男子。

二、半世浮生饮尽炎凉

《浮生六记》读到的坎坷记愁,最显悲情,字字句句间,无不渗透着世间冷暖炎凉。

沈复一生多少有一些家道中落后潦倒至死的味道,后人将《浮生六记》誉为“清末小红楼”大概也是有些道理的。

与曹雪芹不同的是,沈复至多算是个小资家庭,无大起大落之悲,那种人情冷暖皆在平日小事之间,读来更觉悲凉。

沈复出身于幕僚之家,年轻时家道还算殷实,与芸娘婚后倒是过了几年悠闲自在的日子,好景不长,随遇家道变故,加之芸娘“受责于翁(公公)”后又“失欢于姑(婆婆)”以及家庭那些琐事误会,让这小两口不得不寄居外地,寄人篱下。

此间临走之前,安顿子女的事,读来使人心酸,女儿嫁与表兄之子做童媳,儿子托友去了店铺做学徒。算来沈复也是半个书香子弟,子女竟落得如此安排,想来也是生活穷迫,到了万不得已。芸娘与子女相别之际,读来也使人落泪。芸娘此去,客死他乡,竟是终别。

夫妻寄居飘零间,也有几件事尽显落魄,冒雪靖江讨债,任职贡局又被裁员,仆人卷财出逃,芸娘因此血疾复发,竟不治而亡。

沈复一生至此,离了家人,别了子女,他乡异地,丧了爱妻,仍是潦倒不堪,连芸娘后事,也靠拼借。

爱妻病亡,典质凑拼,方得棺殓,遂使一缕芳魂,长滞他乡,不亦大可悲乎!

命途多舛,祸也不单行,第二年父亲去世;回乡为父守孝此间又有一事,算是让沈复饮尽了炎凉,我读到此处不禁哽咽。

其父已卧病多时,却无人告知,最后是儿子逢森写信告知,一封家书告父危,家书未及提笔回复,二封家书告父亡。沈复急急归家守孝,却遭弟弟拒进家门,最后方知“无一人以家事告,以丧事商者”,竟是怕其夺了财产。

真是世间百态,人情炎凉,莫过于此。

沈复一生也真是老天要其历尽人间丧亲之痛,嘉庆十年,颠沛流离间痛闻子夭,一生坎坷,潦倒半生,到了半百岁月,三年内,爱妻殇,亲父亡,独子夭。

读书之人,读到此处,心中悲情,非文字不可言表。

一如沈复闻子夭后,恍惚如梦,只说得友赠得一妾,重入春梦。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写在最后

我之前看到有人曾说沈复一生虚伪负心,渣男其行。理由是在芸娘死时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断无再续之理。可后来又得好友赠得一妾,重入春梦。便说沈复负心,有背誓诺。

我觉得有些过于苛刻,人非圣贤。很多人读书,总喜欢拿着自己固有的一套价值观去评判他人,稍有悖异便心中愤然不平。

我倒觉得读书应该有一种开放的思维,空杯心态,别人故事,书中观点先学会接纳,再去理解思考,以一种理性态度看待一切事一切理,方才显得虚谷胸怀,于读书中成长。

如同世人读《今生今世》,愤然直骂胡兰成负心多情,却看不到胡在此书中,既是自传,也是闲话话民国,述人写事,入木三分,既是胡一生反身,亦是对民国历史的反省。

沈复无能,为子、为父、为妻都有失男子之责,胡兰成多情负心,一生拈花惹草,最为世人所乐道谩骂皆因负了张爱玲;此般行径,我亦不齿,但作为读书人,应有理性之思考,深度之思想。

抛开这些,单谈读书,《浮生六记》与《今生今世》皆是好书,应值一读、再读,若仍不能解,反复再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