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千佛洞
千佛洞是一个天然溶洞。
枫枫三岁时去过,从此之后便把这个山洞挂在嘴边,时不时跟我说好想再去参观。今天走亲戚到了附近,于是再次前往。
进入景区我们先坐船,看到湖的另一边有个极其狭小的石洞。乍看比我们坐的船要窄,谁知船长开到洞左边,再往右一拐,进了山洞。
沿着地下河,小船往前滑行,灼眼的阳光被我们撇在了身后。溶洞也就三五米宽,尤其低矮。洞顶平平的,压在水面上。看前方已经贴到了水面,我们下意识地弯腰,生怕碰到头顶。实际上,个头最高的同行者也还顶不到石头。溶洞两边装了各色的灯带。在这纯粹的黑暗中,红色绿色的灯带掩映在水里,分外妖娆。往前看,灯带消失在凸起的巨石后面,更显溶洞的百转千回。
小船沿着地下河开了一段,泊在一条路边,我们下船步行。水渐清浅,沿着小路往前淌,我们也沿着小路前行。
各种形状的钟乳石陈列两边。有些钟乳石像是顶上悬下来的石笋,有一些像是地上垒砌的塔楼,另一些则是上下相接,石笋的渐细的地方连着塔尖,两头粗,中间细。路边的钟乳石被人敲去了几块,没了表层沉积的泥土,能看到纯白透明的质地。闪闪烁烁,比珍珠更璀璨,比钻石更华丽。
大型钟乳石的两边,用牌子写了造型的名称,比如“鎏金台”“送子观音”“琴帘”……有些需要发挥一些想象力,有的却格外神似,兼具形态与细节。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爬上一些石阶,绕着一个十来米高的钟乳石,转到了它的另一边。从一排台阶往上走到尽头,看到四周壮观的峭壁耸立,下面是平平的洞底。开始理解了金庸先生创作“古墓派”的灵感,这样的奇特的洞穴,让凡夫俗子亦想蛰伏苦修一番。似乎沾染了山洞的神秘意境,一个人便容易得道成高人。
接近出口时,钟乳石少了,恢复了平平的低矮的洞顶。有些地方有水滴落,形成了指尖大小的钟乳石。用手指点掉水滴,发现水滴四周已经形成石头,中间还空空的,继续有新的水滴形成,滴落,沉淀。感叹滴水成石的神奇,更感叹时间的魔力。虽然每一座钟乳石都可能经历了几十上百年的积累,但时间无限蔓延,水滴从容不迫,让这些超出想象的作品,在这山洞里默默产出。直到近几年溶洞被开发出来,才惊艳了世人。
愿我们普通的一生,就像平平无奇的山洞。任时光流淌,日复一日的平淡时光里,堆砌出我们的巨型作品。满面尘土之下,从骨子里闪烁着人生的光芒。